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35年 , 爱因斯坦联合薛定谔、波多尔斯基、罗森等顶级科学家 , 为“推翻”量子力学、证明这个“年轻的学科还很不完备”发起了最后一次的“冲锋” 。
几人合力撰写了大名鼎鼎的“EPR量子悖论” , (用来“告诫”玻尔赶紧修改自己的“量子力学”以适应相对论 。 )
不过 , 如果你觉得“EPR”这个称呼有点拗口 , 那么也可以叫它另外的一个名字——“量子纠缠” 。 (爱因斯坦认为纠缠超距作用违背相对论 , 所以并不存在)
量子力学发展至今已经一个多世纪了 , 但大家对这门科学的“误解”似乎越来越深 。
就比如“量子纠缠态” , 很多人认为量子纠缠是代表了“量子力学”正确性的“内嵌”理论 。
殊不知这是当年爱因斯坦老爷子用来“埋葬”量子力学的“物理悖论” 。
就连玻尔本人看了这篇论文都觉得“难以招架” 。
而且在爱因斯坦看来 , 量子力学之所以还存在“概率、超距、瞬间”等特性 , 是因为人类的科学手段还很落后 , 没有能力观察到使它们发生这种变化的“物理常量” 。
【英国公布首张量子纠缠图片,爱因斯坦这回输了,量子力学再被印证】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
假如一个人在量子态中“踢足球” , 根据玻尔等人的量子理论 , 此人完全是“闭着眼”抽射的 , 球能不能踢进球门内是完全随机的 , 不可预知、不可确定 。
但是爱因斯坦则认为 , 他的“射门”之所以“诡秘莫测” , 是因为我们看不到踢球背后的“决定因素” 。
如果能够看到这些“物理隐变量” , 我们就能明白他总也“踢不进”的原因 。
遗憾的是由于当年科技手段的限制 , 这一推测无法通过物理实验去验证 。
爱因斯坦和玻尔只能通过思想和函数对这一话题进行“隔空辩论” , 最终谁都没能说服谁 。
量子力学就这样作为一个“物理畸形”传承了下来 。
直到1964年 , 欧洲核子能中心高级研究院的研究员“约翰·贝尔”宣布 , 可以通过实验去验证两个理论的“合理性” 。
为此他还提出著名的“贝尔不等式” , (|Pxz-Pzy|≤1+Pxy) 。
同期的物理学家以此为基础利用两个“光子”进行“量子纠缠态”实验 , 并最终证实了“量子力学存在广泛纠缠态”这一结果 , 且随机概率符合玻尔等人的预测 。
不过当时科学界依然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够“有图有真相”的证明这一结论 , 所以该实验在当时也没有被全面认可 。
2019年 ,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高能物理实验室同样利用“光量子” , 进行纠缠态的阻断分离实验 , 并提前布置“电荷耦合高能检测器”对分离光子的数量和状态进行监测 。
当“光量子”被分束装置分离沿着不同光纤连续传播的时候 , ICCD(检测器)持续捕捉到纠缠态的变化曲线 , 并拍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量子纠缠图像” 。
通过长达两年的“洗片、核准”最后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 量子纠缠终于被实验完全证实了 。
一个理论从猜测走向理论 , 再从理论走向实用 , 中间往往有几十年的间隔 。
但像量子力学一样一个多世纪以后依然围绕基础理论“争执不断”的科学类目 , 属实罕见 。
这一方面是量子力学本身是研究“微观物质”的科学 , 对实验环境的要求极高 , 很难被“佐证” 。
另一方面微观物质和宏观物质在物理性质上“悬殊过大” , 甚至动辄涉及到人类的“哲学逻辑” , 所以更难把握其“本质规律” , 量子力学也只能在这种环境中“艰难生长” 。
“格拉斯哥大学”通过实验和图像证实了“量子确实有纠缠态” , 但并不意味着量子力学已经走向完备了 。
推荐阅读
- 为了研究匪夷所思的奇异物质,科学家将“一维”升到了“二维”
- 为了科学研究,三男三女科学家进封闭仓一年,网友:研究出了啥?
- 中国天眼再次证明,频繁传来的外星信号,并非与外星文明有关?
- 诡异的月球,内部是空心的?NASA为何说是宇宙飞船?
- 深海山脉:地球上充满生命的未开发生态系统
- 太神奇了!100颗恒星突然消失,专家:可能和外星文明有关系
- 爱因斯坦预言再次应验!新发现:低1毫米,时间差1000亿亿分之一
- 玉兔二号发现神秘玻璃球,疑似外星人遗留?美国阿波罗也发现过
- 漫游者团队的一位科学家纪念两位勇敢的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