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正月初一拜亲朋,长幼有序各不同 。
作揖叩头道吉祥,恭贺新春乐融融 。
文章图片
【除夕夜|“日穷岁尽”的除夕夜 老北京人都怎么过?】拜年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是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
拜年的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就有了拜年这一说,到唐代开始盛行起来,上至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芸芸众生,到了农历正月初一,都要相互拜年 。宋朝诗人郑刚中诗里就写道:“村巫吹角天将晓,里巷拜年争欲早 。”可见这新春拜年,乃是开门第一件要事 。除夕守岁到交子时刻,就是大年初一了,天亮后孩子们要换上新衣服,大人也都穿戴整齐,梳洗打扮好,新年新气象,图个好兆头 。
我小时候要先给家中辈分最高的奶奶拜年,双膝跪地行叩头礼,祝奶奶健康长寿,然后依次给父母、叔叔、姑姑行礼,因家里长辈太多,所以除奶奶之外,其他长辈就都行作揖礼了 。作揖时要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左手抱右拳 。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以示善意、真诚、尊重,这不能错了,要是右手抱左手是不吉利的 。抱手后上下摇动,上过头,下过膝,祝家中长辈吉祥平安,万事如意,家中拜完走出院门,遇到街坊邻居,都要相互作揖道贺,“过年好”声不绝于耳,一派喜庆祥和 。
我家亲戚朋友多,要在除夕前准备好拜年礼物,在西四牌楼路西的福兰斋,买好若干点心匣子,到每一家都不能空着手 。除了点心匣子里的“细八件”,还要买一些茶叶、水果、酒等,提的东西因人而异,有选择地送 。
初二就要到外公外婆家去了,那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 。见到外公外婆,先跪地叩头,口中还要说着祝二老长寿等吉祥话,外公外婆总是笑不拢嘴地夸奖一番,接着就给压岁钱,见到舅舅、小姨也要作揖行礼,大家其乐融融 。到外婆家是要留下吃午饭的 。外婆家的年菜和我们家的可不一样,别有风味 。我特别记得有一道素菜,是用豆腐丝和胡萝卜丝加上各种作料炒制的,晾凉了撒上熟芝麻,端上饭桌香味扑鼻,太好吃了!
老北京拜年礼数可多了,男人见面相互左手抱右拳作揖,女人见面要右手按在左手上放在右侧腰间摇动,腿还要半蹲下,这个礼节叫“拜拜” 。见长辈一般是行叩头礼,平辈相见互相作揖或拜拜,当然像我家长辈多,对上一辈也就改良成作揖了 。到了重要的亲朋家,先向佛像三叩首,再向祖宗牌位和影像三叩首,然后才向屋内各长幼依次行礼 。拜年时也要注意不说忌讳的事,生病、死亡、离婚等都要回避,多说快乐高兴的事儿,多用吉祥词语 。
春节拜年,把一年中很少见面的亲戚朋友都走了一遍,可以增强感情,融入亲情,相互关怀,相互祝福,是老北京融洽人际关系的极好时机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拜年方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代之以手机微信拜年 。话语虽在,但似乎人情味就淡多了 。
本文选自《北京的春节》(增订本),较原文略有删节修改,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本书 。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
原文作者丨何大齐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青青子
导语校对丨卢茜
推荐阅读
- 巴黎|写一部巴黎全史是不可能的?一部“难以尽述的”巴黎史
- 狙击手|《狙击手》原型邹习祥:比电影更传奇的上甘岭“冷枪英雄”
- 建筑师|他的建筑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 清代|从清代“卖休”案谈起:近三百年来的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
- 冰壶|冰壶比赛为什么一直拼命“擦地”?
- 翠微却顾集|读徐俊《翠微却顾集》:以“中华”之名,为文化守护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明代画家吴伟 一介乞丐竟然也能成为“画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