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1420年的那个冬天 姗姗来迟的紫禁城揭开了面纱

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 , 以工部尚书宋礼为首的多位大臣 , 离开首都南京城 , 分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 。他们奉命到当地督民采木、烧造砖瓦 , 征发人力和物资 , 为一项即将开始的国家工程做准备 。这项工程就是在距离南京千里之遥的北京城 , 修建一座恢宏壮丽的宫城!
这座宫城凝聚着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的梦想 , 寄托着朱棣治国理政的宏伟规划与深思远虑 。作为一位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的原藩王、一位刚刚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内战洗礼的新皇帝 , “得位不正”的梦魇始终萦绕在朱棣的心头 。
这个噩梦不仅是精神道义上的 , 更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局势不稳 。朱棣希望逃离侄子建文帝的故都 , 迁都到自己的龙兴之地北平 。早在夺位的第一年 , 朱棣便下令将北平城改名北京 , 透露出了明确的迁都信号 。当然 , 他摆在台面上的理由是元朝残余势力盘踞在蒙古高原 , “天子守国门” , 迁都北京有利于对抗北元 。他要效仿父皇朱元璋 , 建立不世功业 , 名垂青史 。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 , 朱棣强力压制反对迁都的声音 , 将各种资源持续输送到北京城去 。
一座配得上朱棣政治蓝图的伟大宫城 , 呼之欲出!
紫禁城|1420年的那个冬天 姗姗来迟的紫禁城揭开了面纱
文章图片

如在画中的宫殿(郝磊摄) 。《故宫传》内页插图 。
【紫禁城|1420年的那个冬天 姗姗来迟的紫禁城揭开了面纱】原材料收集工作持续了10年之久
工部尚书宋礼奉命砍伐嘉木良材之时 , 不会预料到原材料收集工作会持续10年之久 。他们深入原始森林 , 寻找阳光下最好的金丝楠木 。这种楠木高大坚固 , 香味隽永 , 且不怕虫蚀、不易糟朽 , 是宫殿梁柱的绝佳材料 。楠木最大的问题是生长周期长达300年 , 到永乐年间只存在人迹罕及的怒涛悬崖之处 。宋礼带领的伐木队伍 , “入山一千 , 出山五百” , 将近一半的建设者没有看到宫城开工的那一刻 。这些历经危难、采自西南深山层峦的巨木 , 借助长江水力 , 顺流而下 , “一夕自谷中出 , 抵江上 , 声如雷” 。它们将一路呼啸 , 在两岸官民的惊讶目光中 , 抵达遥远北方的北京城下 。
在如今的保和殿后方 , 御路正中的石陛是一整块艾叶青石 , 石长17米 , 宽3米有余 , 厚1.7米 , 重200多吨 。这块巨石采自北京西南良乡的大石窝 。且不论挖掘之难 , 单就运输当年就征调了数万名劳工 。即便是数万人也搬不动如此巨石 , 只能选在寒冬腊月 , 先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 , 再从井中汲水泼地建成冰道 , 然后前拉后推 , 用了28天才将石头运到工地 , 最后雕成石陛 。宫殿的地砖来自鱼米之乡苏州 。苏州一带土质好 , 烧工精 , 明初负责修建宫殿的苏州工匠们纷纷推荐家乡的产品 。工部最终选定江苏省苏州市陆慕镇余窑村生产 。余窑村土质优良、烧制有方、产砖颗粒细密 , “敲之有声 , 断之无孔” , 朱棣赐封此地为“御窑村” 。
御窑所产地砖得名“金砖” 。黏土砖为什么冠名金砖?一种说法是金砖成品质地坚硬 , 有金属质感 , 敲击时发出金属声响 , 因此得名金砖;另一种说法是金砖生产严格、制作考究、工序繁复 , 从取土练泥到出窑磨光需要一年半时间 , 光烧窑就需要上百天 。出窑的成品必须体质细腻 , 棱角完好 , 有一丝瑕疵就弃之不用 。每一块运到工地的金砖都极为昂贵 , 价同黄金 , 故名金砖 。此外 , 山东临清生产建筑用砖 。
每一项建筑原料 , 无不慢工细作 , 无不精益求精 , 十年光阴不知不觉中便流逝了 。“倾天下之力” , 莫过于此 。
在此期间 , 朱棣的宏伟蓝图渐次铺展开来 , 北伐草原、西下南洋 , 建章立制、破立有道 。永乐十四年(1416) , 朱棣君臣统一了迁都思想 , 正式选定“北枕居庸 , 西峙太行 , 东连山海 , 南俯中原 , 沃野千里 , 山川形胜 , 足以控四夷 , 制天下”的万世之都——北京为大明王朝的新首都(《明会要》) 。万事俱备 , 只欠动工了 。第二年二月 , 以泰宁侯陈珪为主 , 柳升、王通为副的新首都营建工程正式开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