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称宇航员,我国为何叫航天员?一字之差彰显巨大差距】

文章图片

载人航天是科技密集综合性尖端技术 , 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多个领域的成就 , 涉及系统工程、信息技术、动力水平、生命学、通信、测量、天文学等各个领域 。 可以说 , 载人航天是近现代科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最直观的指标 。 纵观世界 , 有能力进行载人航天的无一不是拥有先进科技的工业大国 。
数据统计显示 , 自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完成首次载人航天以来 , 全球累计有数百名宇航员踏足太空 , 其中大多数来自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 。 事实上 , 全球只有美、俄、中三国具备独立完成载人航天的能力 , 欧洲、日本只是借助他国技术参与了载人航天 , 目前全球尚未有第三个国家拥有该技术 。 印度虽然早就筹备发射“加甘扬”号载人飞船 , 但由于技术原因迟迟无法实现 。
我国是全球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 在12次载人航天活动中将17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 自完成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以来 , 中国航天已经有能力运营空间站和太空长期驻留 , 实力直追俄罗斯 。 在大推力火箭、探月工程、深空探测、空间站等领域持续发力 , 跨度之大令世界瞩目 。
不过 , 我国在航天领域始终保持谦卑 , 脚踏实地 , 不与他国开展航天竞赛 , 坚持航天活动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挂钩的原则 , 每跨出一步都要完成坚实的经济与科技奠基 。
这一点从对航天员的命名上就有充分体现 。 西方国家把执行航天任务的飞行员称为“宇航员” , 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 , 但我国科学家认为 , 人类当前的载人航天活动仅限于地球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的天空 , 只能称为“航天”而不是“宇航” 。 顾名思义 , 宇航的含义是“宇宙航行” , 以人类当前的技术显然还无法实现 , 因此我们采用“航天员”这一称呼而不是“宇航员” 。 一字之差反映出我国与西方国家在航天领域的不同理解 。
推荐阅读
- 彭罗斯奇点定理如何揭示时空的终结
- 南极的警告!开花植物在南极蔓延,这不是好事,人类真的要警惕了
- 恒星的运动:方式与速度
- 都说杨振宁是目前顶级的科学家,那他有哪些伟大成就?
- 美人鱼一直是人们幻想中的生物,但他真的可能存在于这个未知的世界
- 丑萌丑萌的~在美洲、非洲和亚洲发现无臂恐龙新物种
- 我们都生活在空间中,但到底什么才是空间?它有形状吗?
- 2022年春天又提前?雨少更早,北半球趋势强,但这或许并非是好事
- 维珍银河太空飞行的票“非常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