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二 )


《泰安年鉴2009》市情概况中,曾认为“秦统一后,在此设立博阳县,同时作为济北郡的郡治。”
《泰安年鉴2011》建置沿革中记载更为具体,现今泰安市域分属“秦代分属济北郡、东郡、薛郡,其中济北郡郡治博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济北郡东南地置博阳郡。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文帝刘恒以济北、博阳两郡地置济北国。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十月,济北王刘勃闻武帝将封禅泰山,上书献封国境内泰山及附近城邑,置泰山郡,郡治始为博县,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移至新建之奉高(今泰安市岱岳区范镇故县村)。”
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文章插图
西汉泰山郡
不过,秦代一共设置了多少郡、建郡时间、郡名历来说法不一,都有争论。《史记》《汉书》中都记载是“三十六郡”,《晋书》定为四十个,全祖望的《汉书?地理志稽疑》考订为四十一郡(不包括内史),王国维的《秦郡考》考订为四十八个,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考订为四十六个。
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文章插图
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文章插图
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文章插图
秦代济北郡-中国历史地图集
这里面关于泰山郡的设立时间,学界、史料对此多有争议。
如,《汉书?地理志》曰:泰山郡,高帝置。
钱林书编著的《续汉书郡国志汇释》中认为“泰山郡,高帝置”。
全祖望的《汉书地理志稽疑》说:“故属秦齐郡,楚汉之际属齐国,寻为济北国,五月复属齐国,分置济北、博阳二郡。高帝四年属汉,改博阳为泰山。”
许正文编著的《中国历代政区划分与管理沿革》中认为泰山郡是在汉武帝时期增置的。
后晓荣在《秦代政区地理》中认为,秦末诸侯跨州连郡,大者八九郡,小者二三郡不等,项羽封济北王田安辖秦济北、博阳二郡,都博阳,估计为分齐郡所置。这里说的济北王田安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义帝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立田安为济北王,都此。”也就是说楚汉之际田安的济北国也曾治于博阳,辖秦朝的原济北、博阳二郡。
但根据近年来新的学术研究资料认为,认为秦代曾置有泰山郡。
根据《齐鲁封泥集存》收载的“泰山司空”封泥,学界有观点以为其风格属秦,认为秦代有可能置有泰山郡或泰山县;但也有观点推测封泥之“泰山”可能并不是行政单位之名,仅仅是作为山岳之名,“泰山司空”是“为在泰山封禅而设司空一职,泰山若是设郡,应与其在同一时候。”
在2007年底入藏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秦简中,有大量的律令文书,其中出现了不少的郡名,可以认定的郡名就包括“泰山”。这给“泰山司空”提供了泰山在秦代曾置郡的重要证据。
综上观点,泰山郡之名的出现有秦、汉高帝时期、汉武帝时期三个时间节点,但其曾治于博阳县(博县)应该没有异议。
奉高故城 供祀泰山对于秦始皇的封禅路线,史料记载极为简略,学界观点并不一致。不过对于汉武帝登山路线,《史记》中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是“东上泰山”。
这说明西汉之际,帝王选择的封禅路线是从东谷入山。封禅这一神圣的国事礼仪大典活动,使得泰山东麓日渐兴盛。因此,新置的奉高城自西汉武帝及至北朝时期,历时六百余年,成为周边的行政中心。但到这种城镇的兴盛繁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后期到隋唐朝时期,泰山登山路自东路向中路发生了转移。
泰山|因山而起 古城泰安的变迁(春秋-隋唐)
文章插图
东御道
前面说过,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时,泰山郡治由博迁至奉高。县城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范镇故县村,郡始领24县。之所以移治奉高,与汉武帝刘彻进行密集的泰山封禅活动密不可分,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至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前后22的时间里,他到泰山举行封禅祭祀8次,平均不足3年一次。
为配合封禅工作,还在此建造明堂一座。《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元狩元年(前122年)十月,“於是济北王以为天子且封禅,乃上书献泰山及其旁邑,天子以他县偿之。”
《太平御览》引《齐记》云“嬴、博二县共界,汉武帝封禅割置此县,以供祀泰山,故曰奉高”。这段记载就明确说明了在没设置奉高县之前,泰山东麓只有嬴、博二县,两县毗邻,及至武帝进行泰山封禅,分别析嬴县西部和博县东部,新设置奉高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