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蒋桂枝 | 高黎贡山的回声

腾冲|蒋桂枝 | 高黎贡山的回声

文章图片

腾冲|蒋桂枝 | 高黎贡山的回声


再次走进云南 , 最想去的地方是极边小城——腾冲 。
位于云南西部 , 高黎贡山臂弯里的腾冲 , 是西南边陲的一颗明珠 。 除了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 还有特色的侨乡文化、玉石文化、丝路文化、抗战文化……循着抗战文化的历史脉络走进腾冲国殇墓园 。 腾冲西南 , 来凤山北麓的叠水河畔 , 有一座建于1945年的墓园 , 这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 , 中国远征军收复滇西、攻克腾冲的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的 , 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墓园 。 走进松柏参天、绿茵铺地的国殇墓园 , 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 一条105米的甬道 , 寓意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5年收复腾冲是105年 。 火山石铺就的甬道把我带入血与火交织的岁月 , 让我一步步了解那段仇与恨的历史 。
腾冲 , 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 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翡翠都在这里集散 。 自古就有“金腾冲银思茅、琥珀牌坊玉石桥”的民谣 。 然而 ,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腾冲人民的乐土 , 一场战争打破了边陲重镇的平静 , 腾冲人民跌入苦难的万丈深渊 。 1942年5月 , 日军从缅甸进犯我国云南 , 占领了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 , 切断中国与国际资源流通的运输线——滇缅公路 。 日军占领了腾冲城后 , 修筑大量的防御工事 , 烧杀掠夺、无恶不作 , 架锅煮活人、将活人的心肝挖出炒熟食用……惨无人道令人发指 。
【腾冲|蒋桂枝 | 高黎贡山的回声】1944年5月 , 为了打通滇缅公路 , 策应密支那驻印军作战 , 中国远征军在不宜渡江的雨季强渡怒江 , 仰攻高黎贡山 , 拉开滇西大反攻的序幕 。 8月2日 , 第二十集团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 , 以云梯登城、空中轰炸等方式 , 经过12天激战 , 以惨重的代价摧毁了城墙上的层层堡垒 。 8月14日 , 远征军突进腾冲市区 , 日军利用稠密的街巷和相连的房屋 , 家家设防、巷巷筑堡 。 远征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 一间屋一条巷地争夺 , 每前进一步都会付出血的代价 。
据当年村民说 , 收复后的腾冲城满目疮痍一片废墟 , 焦土之上到处都是来不及掩埋的尸体 。 腿挂在树上 , 手贴在墙上 , 遍地是血和弹药烧焦的痕迹 , 所有的树都是光秃秃的一片叶子都没有 , 每一条河都淌着血水 , 空气里弥漫着血腥味 。 二十集团军会战概要也记录了这场面:“攻城战役 , 尺寸必争 , 处处激战 , 我敌肉搏 , 山川震眩 , 声动江河 , 势如雷电 , 尸填街巷 , 血满城垣” 。

经过42天的焦土之战 , 9月14日腾冲成功光复 , 沦陷127天的腾冲又回到人民的手中 , 创造了全歼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以及日军6000余人的战绩 。 远征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9618名中国远征军和19名盟军官兵在战斗中牺牲 。
战争结束后 , 面对一片废墟 , 腾冲人民并不急于重建家园 , 而首先是祭奠阵亡将士 。 在时任云贵监察史的国民政府委员李根源先生倡议下 , 兴建墓园以慰英灵 。 政府拨款、海内外华侨慷慨解囊 , 老百姓捐出家里仅有的一点点钱 。 墓园于1945年7月7日建成 , 李根源据《楚辞》中的“九歌.国殇”篇 , 为之取名国殇墓园 。 我购买了一束白菊花 , 庄重地捧在手里 , 心情凝重的漫步在墓园中 。 墓园建筑群由纪念广场、忠烈祠、英烈墓冢、纪念塔组成 。
主要建筑呈中轴对称 , 逐层升高 , 依次递进 。 沿甬道前行百米 , “碧血千秋”四个大字展现在眼前 , 这是墓园建成时由蒋中正题词 , 李根源代书的 。 再向上便是肃穆的忠烈祠 , 是供奉远征军将士的殿堂 。 忠烈祠门檐上方是蒋中正所题“河岳英灵”的匾额 , 正门上方是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忠烈祠”的匾额 , 内外立柱上是何应钦及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将领的题联 。
忠烈祠正面是孙中山像和遗嘱 , 两侧是镌刻阵亡将士姓名的碑石共9618名 。 回廊两边有蒋中正签署要求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腾冲县忠烈祠碑”、李根源所书“告滇西父老书”、张问德之“答田岛书”等石碑 。 忠烈祠后面小团坡下有“天地正气”四个大字 , 是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所书 。 仔细观察发现其中的“地”“正”字都少了一竖 ,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于右任先生留下的伏笔 。 他说:国土尚未收复 , 还有战死异国他乡的滇西男儿没有魂归腾冲这块热土 。 抗战仍在继续 , 待全国领土收复时 , 我再来补一笔 。 还有人说 , 那一竖代表支撑 , 每一个远征军都来自一个家庭 , 他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 , 家没有他们的支撑就不完整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