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一箭22星,如何做到的
2022年2月27日 ,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遥二”火箭) , 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 , 将22颗卫星分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 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最高纪录 。
“本次发射的22颗卫星总计完成12次分离动作 , 在此过程中 , 长八火箭宛如跳了一出‘芭蕾’ , 而22颗星的释放就如‘天女散花’一般 。 ”火箭院长八火箭副总指挥段保成如此比喻道 。
怎样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间内装下这么多“乘客”?又如何让每位“乘客”既坐得舒服 , 又能安全、准确地下车?让我们来看看长八火箭团队给出的高超解决方案吧!
为每颗卫星安排舒适的“座位”
一次将这么多卫星安全顺利送达目的地 , 首先要解决“乘客们”在整流罩内的布局问题 。 研制人员充分梳理卫星的结构形式和任务需求 , 创新设计了一款“三层多星分配器” , 可以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间内 , 为每颗卫星安排一个舒适的“座位” , 并保证卫星在不同方向的分离足够安全 。
“由于每颗卫星形状各异 , 且有多个卫星尺寸较大 , 所以在最初布局时 , 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利用整流罩内的空间包络 。 ”据火箭院长八火箭副主任设计师陈晓飞介绍 , “三层式多星分配器”从下到上分别由锥形支架、中心承力筒和圆盘平台组成 。 其中 , 锥形支架搭载2颗卫星 , 中心承力筒搭载14颗卫星 , 圆盘平台搭载6颗卫星 , 完美将22颗卫星装进整流罩中 。
分批次“下车”更安全
22颗卫星 , 分离时或进入预定轨道飞行时 , 会不会发生碰撞?“座椅”有了 , 要让这些“乘客”安全准确地“下车” , 团队还要考虑很多问题 。
火箭院长八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于龙强调 , 卫星到天上后要离开箭体 , 在此过程中 , 卫星的动力源和解锁方式会有一些偏差 , 而不是想象中的静态安装位置在哪里 , 分离过程中就一定在这个范围内不晃荡——“某些时候 , 这些小偏差会使卫星之间的距离缩小 , 威胁到箭体安全” 。 根据卫星的不同分离机构 , 研制人员结合实际卫星布局位置 , 对所有的箭体和卫星偏差进行多轮仿真计算 , 让各个卫星在近场分离过程中保留一定的动态间隙 , 以保证安全性 。
此外 , 卫星数量越多 , 分离出去后在轨道飞行时碰撞的风险就越大 , 远场分离安全性也是研制人员需要考虑的重点 。
“22颗卫星加上一个火箭末级 , 就是23个分离体 。 为了保证它们彼此之间分离的安全性 , 我们通过计算分析和长周期仿真、观察、考核 , 最终决定采取12次分离动作 , 将22颗卫星逐步分离出去 , 并通过调整末级箭体的姿态和不同卫星的分离方向 , 确保各个卫星近远场安全 , 让22颗卫星安心‘下车’ 。 ”火箭院长八火箭轨道设计师李静琳说 。
然而 , 要对23个分离体两两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分析 , 计算量相当大 。 同时 , 在火箭调姿过程中 , 为满足天基可见的要求 , 还要保证调姿角度不能过大 , 这给研制人员增加了不小难度 。
不过 , “逢山开路 , 遇水架桥” , 团队专门研制了一个多星远场分析工具 。 “通过一次仿真 , 就可以自动完成23个分离体各自的速度、位置计算 , 以及两两之间相对位置的计算 , 不仅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 而且提高了远场分析的准确性 。 ”李静琳透露 。
【院长|一箭22星,如何做到的】共享火箭“拼车”新模式
2020年12月 , “长八遥一”火箭成功完成首飞后 , 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有大量订单蜂拥而至 , 因为很多卫星用户要求火箭要积累两到三发以上的成功子样 , 才肯放心交付产品 。 为了保证能够在商业市场持续“发声” , 长八火箭团队暗下决心:2021年一定要干出一发火箭 。
目标确定了 , 任务载荷是什么?没有现成的任务 , 就自己去找 。 以往发射大的卫星 , 一般投产要2至3年 , 这次发射任务时间紧 , 大的卫星来不及研制 , 团队便将视线转移到小卫星 。
截至2020年年底 , 国内注册的卫星单位有80多家 , 其中小卫星占据了主要份额 , 在未来的商业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 。 但一次任务如果只打一颗三四百公斤重的小卫星 , 对于长八火箭的能力来说未免太浪费 。 为此 , 团队提出了“共享发射”的新模式 , 由多个小卫星“拼车”完成任务 , 既可充分发挥火箭能力 , 又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
大半年时间里 , 团队奔波各地 , 跑了20多家卫星单位 , 把符合发射条件的卫星都筛选了一遍 。 在充分考虑卫星经费、研制进度、轨道需求、发射时间等要求后 , 最终确定了7家单位的22颗卫星 。
有了这次“长八遥二”火箭的成功探索 , 火箭院计划推进共享发射的常态化 。 “未来 , 人类进入太空的需求越来越大 , 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越来越大 。 因此 , 改变发射场流程、缩短火箭研制周期迫在眉睫 。 ”火箭院长八火箭总指挥肖耘指出 。
目前 , 长八火箭总装最快是23天 , 但总装后从天津厂房运到发射场 , 还需要进行火工品安装、单元测试等工作 , 周期仍比较长 。 在肖耘及团队成员看来 , 如果在发射场旁就近建设总装测试厂房 , 把发射场测试和出厂测试合二为一 , 火箭总装、测试后直接就到塔架上准备发射 , 就能节省一系列测试、检查、转运的步骤 , 极大压缩火箭在发射场的周期 , 适应未来市场对长八火箭快速发射的需求 。
据悉 , 海南总装测试厂房已经开始施工建设 , 发射工位也正在论证过程中 。 “届时 , 7天就能实现一次长八火箭发射 , 一年可发射50发 。 ”肖耘透露 。
(采访人员 张蕾 通讯员 桑茜 王冰)
推荐阅读
- 中国航天科技|长征八号火箭创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
- 探测|西安动力助长征火箭刷新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纪录
- 卫星|一箭22星!中国航天打破历史纪录
- 卫星|一箭22颗卫星创纪录!长征八号开启“共享火箭”新模式
- 预定|1箭22星!中国航天这段“芭蕾”跳得漂亮
- 联播|主播说联播丨1箭22星!中国航天这段“芭蕾”跳得漂亮
- 碰撞|两大星系相撞,正催生大量新恒星
- 新华社|创纪录!一箭22星!
- 运载火箭|22星“拼车”上太空 每颗都有不同的功能
- 喆|一箭22星!开启共享火箭“拼车”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