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子星上的“山” 。
中子星概念图 。
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崩溃后 , 引力会以摧枯拉朽之势把其内核压缩成一个小球 。 小球的质量大如太阳 , 直径却只有大约10000米 。
在小球内部 , 几乎所有物质都被捣得稀巴烂 , 然后重组成了中子 。 在强引力的主导下 , 这些中子肩并肩地贴合在一起 , 形成了一种密度大得难以想象的物质状态 。 这个小球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子星 。
假如我们有能力对抗强引力 , 我们会在中子星的表面看到什么样的景色?那里是否也如地球上一样有起伏的山峦?
由于强引力的作用 , 想看到这一幕是不太可能的 。 中子星表面的所有特征都被压缩进了微小的尺度 。 高山在中子星表面一定会崩塌 。 但中子星表面的真实模样 , 究竟也无人得见 。
理论上 , 中子星表面应该是光滑无比的 , 接近于一个完美的球体 。 但是这个球体有多完美 , 却也众说纷纭 。
有的科学家认为 , 在极限之下 , 中子星表面应该存在一些起伏 。 这些起伏非常微小 , 大约只有百万分之一 , 也就是说可以达到1厘米左右 。 科学家称这些起伏为“山” 。
但是最近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科学家认为 , 中子星表面“山”的高度实际上比这还“矮” 。
这些科学家使用计算机模型 , 对真实环境中多种力的作用下 , 中子星表面可能会拥有的特征进行了还原 。 他们发现 , 按照中子星物质的特性 , 中子星表面的起伏幅度远远不足1毫米 。 这些起伏如此微小 , 以至于更像“皱纹” 。
【科学家发现中子星上可能有宇宙中最低矮的山:最高不过1毫米】但这也并不妨碍我们称之为“山” 。 这些“微山”的存在 , 不但表明中子星表面的“完美”程度超乎想象 , 实际上还意味着我们很难通过引力波探测 , 发现单个的中子星 。
科学家正在致力于开发更先进、灵敏度更高的引力波探测设备 , 试图通过监测单个中子星在自转过程中 , 由于自身形态的“不完美”在时空中产生的引力波涟漪来发现它们 。 而现在看来 , 难度会比想象中大 。
推荐阅读
- “超能大星探”的天文学家搜寻夸克星
- 有哪些违背生命规律的生物?有听说过,跳出三界外的“太岁”吗?
- 4亿年前,留在岩石里的“铅笔印”,是谁的手笔?
- 全球多地天空出现“号角声”,声音低沉似有人哭泣,科学家咋说?
- 6个错误的生存技巧
- 彗星上的新发现,你对彗星了解多少?
- 进入21世纪,科学家向宇宙发射多个无线信号,如今回信息了
- 哈佛科学家:有办法让地球在短期内就“退烧”,但风险很大
- 我国科学家揭开地球深处的秘密,世界教科书或将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