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从真旗舰到辉煌不再:三星Galaxy Note成也差异化,败也差异化

【产品|从真旗舰到辉煌不再:三星Galaxy Note成也差异化,败也差异化】文|邻章
近年来 , 有关三星Galaxy Note系列是否还应单独存在的讨论 , 现在终于有了官宣结果 。
在MWC2022期间 , 三星电子移动体验部负责人TM Roh宣布:Note 系列从现在起将以Galaxy S Ultra的名义出现 。
产品|从真旗舰到辉煌不再:三星Galaxy Note成也差异化,败也差异化
文章图片

三星这一举动 ,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保住了Note产品 , 但也意味着其辉煌不再 。
在此回首三星Galaxy Note系列从异端走入主流再又跌落至三星已难为其单独召开一次发布会的尴尬境遇 , 则或可说其是“成也差异化 , 败也差异化” 。
异端崛起 Note系列产品诞生在iPhone的光环之下 , 如何与iPhone产生差异化 , 三星想到的办法是将智能手机大屏化并给它配上内置手写笔 。
但在乔布斯所定义的3.5英寸为智能手机黄金操作尺寸的现实下 , 三星将首款Note产品的尺寸设置为5.3英寸 , 成为了市场“异端” , 毕竟这一屏幕尺寸在当时算得上是绝对的巨屏产品 。
但就是这样的异端 , 却以更大的内容显示面积、更好的观影娱乐体验 , 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 。
数据显示 , 初代Note上市九个月 , 全球销量就已超过1000万部 。
这一销量成绩不仅远超市场预期 , 更让三星成功改变了智能手机市场风向 , 更进一步将智能手机带入了大屏时代 , 也让三星成功树立起了苹果挑战者的形象 。
三星Note系列一战成名 , 在此后的几代Galaxy Note系列中 , 三星也一直延续着这样的核心升级路线——扩大屏幕尺寸、增添S—pen功能 , 并不断在市场取得成功 。
从市场数据来看:三星Galaxy Note 2 , 上市三个月全球销量超过500万部 , 与Note销量合并超过了3800万部;三星Galaxy Note 3在上市两个月之后销量突破1000万部 。
创新受阻 这是三星Note 的高光时刻 , 但随着大屏iPhone推出以及自身创新受阻 , 自Note 3之后 , 三星Note系列的产品销量事实上也逐步进入了下滑期 。
数据显示 , Note 4上市首月销量仅为450万部 , 已不敌Note 3;而后Note 5市场销量更是进一步走低 , 上市五个月销量仅为500万部 。
而最有希望重现Note荣光的Note 7 , 却又遭遇电池事件黑天鹅 , 让三星一度深陷产品质量信任危机之中 , 这也为Note系列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埋下了伏笔 。
虽然三星在随后又继续发布了几代Note产品 , 但在销量上却始终无法重现Note荣光 。
成也差异化 , 败也差异化 在此复盘三星Galaxy Note系列从异端崛起到并入S系列的发展境遇 , 则或可用“成也差异化 , 败也差异化”来概括 。
于Note系列产品来说 , 其诞生之初锚定的就是iPhone当时所忽略的大屏市场 , 而大屏和S—Pen则是其区别于其他产品的核心特征 。
但如我们所见 , 在Note系列的成功助推下 , 智能手机市场集体进入大屏时代——即使是iPhone也放下了乔布斯的金科玉律 , 在iPhone系列中推出了5.5英寸的iPhone 6S Plus , 与三星正面竞争 。
这种集体的屏幕持续跃进 , 也让三星Note系列的差异化越来愈小 , 即使是三星自身——其S系列产品与Note系列产品的尺寸也是越来越接近 , 并让S和Note这两个系列的产品愈发内卷 。
从某种程度来说 , 当下S系列和Note系列的唯一区别 , 就在于S—Pen 。
但于S—Pen而言 , 其虽然证明了三星的工业设计能力 , 也的确满足了部分用户创造力的需求 , 但从整体市场来看 , 用户对于S—Pen的需求却是相对小众的 , 而在数代更迭之后 , 三星自身也很难在S—Pen上开发出能切中用户需求的功能了 , 并且S—Pen的存在 , 还牺牲了电池容量、轻薄手感 。
如此种种 , 都使得三星Note系列销量 , 逐步走低 。 对此现实 , 三星自身也在求变——于市场推出了可折叠产品三星Galaxy Fold产品 。
而Fold系列的相对成功 , 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压倒三星Galaxy Note生存空间的最后一根稻草 , 特别是在Galaxy Fold也支持S—Pen之后 。
毕竟即使是强如三星 , 也很难同时支撑多款旗舰的同时研发 , 其必然也要追求投入产出最大化 。 所以如今三星将Note系列并入S系列 , 以S Ultra的名义出现 , 事实上也算是一种比较讨巧的做法 。
写在最后: 观察三星Galaxy Note系列产品的境遇 , 不难发现差异化于一款产品的生命力的重要性 , 而这于正在积极探索、塑造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国产手机而言 , 想必也有不少借鉴和警示意义 。
诸如 , 在寻找产品核心差异化特征时 , 更需要考虑差异化的生命力;又如如何让产品的差异化拥有足够的区隔力 , 不与自家产品内卷 , 并与竞品拉开差距等等 , 这都是国产需要思考的问题 。
作者:邻章【微信:ZLxgic , 公众号:TMT317】 , 专注解读行业发展趋势与公司产品服务 。 数字化、AI、云计算、公司财报、智能硬件、消费创新是关注重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