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能“返老还童”的地球生物,但为了交配,它们放弃了“永生”( 二 )


对此 , 我国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徐润林教授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后 , 从严谨的科学角度出发 , 解答了这些疑问 , 揭露了背后的秘密 。
“返老还童”的技能怎样施展?
在揭露背后秘密之前 ,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 , 灯塔水母怎样得到“长生”和神奇的特殊功能“返老还童”是怎么施展的吧 , 主要表现方式分为了两种 。

1、无性繁殖
【唯一能“返老还童”的地球生物,但为了交配,它们放弃了“永生”】灯塔水母在无性繁殖的过程中 , 会在这个阶段首先将自己的细胞转化 , 让自身变成一个胞囊 , 然后从这个胞囊再继续成长发育成水母的原始生命形态“水螅体” 。

《国度地舆》报道指出 , 在这个过程中 , 灯塔水母全身的细胞城市进行转化 , 此中肌肉细胞会转化当作神经元细胞 , 这一个水螅群将再次发展当作几百个几乎和以前的当作年灯塔水母DNA一致的水母 。
简单来说就是 , 用自己克隆自己 , 克隆无数个自己 , 这样的操作 , 让“长生”变得看似很容易了 。

2、“转化”成水螅体
先来简单说一下 , 水螅体和水母体 。 它们是刺胞动物门动物生活史中的两个存在形式 , 具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型体 , 是两种不同的生活体态 , 并不能代表它们是幼体和成年的关系 , 也没有相关科学依据可以证明 。
而这一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返老还童”了 。
在1996年的时候 , 意大利的研究学者皮拉伊诺以及自己团队的成员对灯塔水母进行了实验 , 实验对象为400支不同发育状态的水母体灯塔 , 他们用改变环境的方式进行实验 。

实验是让灯塔水母经历饥饿 , 改变生存环境的水温 , 时而升高时而降低 , 或者是降低水的盐度、造成机械创伤等 。 在这些人为的干预下 , 400只灯塔水母全部出现了转变成水螅体 , 身体呈现出更年轻更健康的状况 。 并且参与实验的400只灯塔水母全部存活 。
在这实验结束后 , 研究结果被报道后 , 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 根据皮拉伊诺等人的结论来看 , 灯塔水母是从成年转变成幼童 , 然后重新发育生长 , 例如人类从18岁退回到10岁甚至3岁的状态 , 这样就能永葆年轻做到永生了吗?

除了上述说到的无性繁殖 , 其实灯塔水母大多数时候的选择都是有性繁殖 。 与伴侣进行交配繁衍下一代 , 但一旦经历了有性繁殖的交配后 , 再也做不到“永生” , 尽管它们拥有特殊能力 , 但为了下一代也愿意放弃“永生” , 抛弃了自己长生的特权 。
形态转变只是生活状态
就在皮拉伊诺等人的实验结果被报道后 , 灯塔水母能“永生”的消息开始被人疯狂传播 , 甚至添油加醋的进行炒作 , 让不少网友信以为真 , 并坚信人类一定可以掌握这项特殊能力 , 给医学界增添了无尽的压力 。

但在我国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徐润林教授经过详细认真的研究后 , 指出了其中奥秘 。 皮拉伊诺等人只是将水螅体简单地认为那是灯塔水母幼年时时期的状态 , 但灯塔水母是属于刺胞动物 。
大多数刺胞动物的生活史中都包括两个基本的形态阶段:一个是水螅型 , 一个是水母型 , 这两种形态是可以交替出现的 。 而且水螅型和水母型这两种不同形态体 , 并不具有幼年、成年的区别 , 只有生活史中哪个阶段占较多时间比例的差异 。

且按照严谨科学的生物观点 , 每一个生物体都是有一个由生到死这样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 如果灯塔水母的“永生”真的出现 , 那生物学的基础规律就会被推翻 。
徐润林教授也对皮拉伊诺等人实验结果提出了质疑 , 如果灯塔水母真的能永生 , 那么形态转变应该是不限次数的 。 就目前来看 , 人类所有关于灯塔水母的实验研究文献中都没有清楚交代灯塔水母的形态转换 , 到底是不是无限的 。 那怎么能单凭一次成功的形态转换 , 就断定灯塔水母能永生 , 这个结论显然不够严谨 。

关于皮拉伊诺等人对400只灯塔水母的分化转移诱导 , 其实在它们现实生活的极少会出现那样的情况 , 所以也不能只针对实验室里的研究结果以偏概全 。 所以关于“永生”这样的说法可能只是基于一个不严谨的科学实验以讹传讹的不实结论 。
但是可以被肯定的是 , 灯塔水母拥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再生能力 , 尽管身体受到伤害也能再生 。 其实还有很多低等动物都具备再生能力 , 比如人类熟知的蚯蚓、壁虎以及即使身体被分裂成无数个部分 , 也能进行再生 , 再一次完美的形成一个新的个体的扁形动物涡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