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霸主角石,到铁板烧鱿鱼,头足纲动物的兴衰之路( 二 )


而那些寻找其他出路种类中的一支直角石经过漫长的演化 , 到了距今4.2亿年前的志留纪 , 演变成一种壳更小更细 , 同时具有一个小“胎壳”的生物——杆石 。

相比鹦鹉螺类更大更少同时拥有更长的寿命的卵 , 杆石的胎壳很小 , 这意味着它们产下更小但更多的卵 , 头足纲由“少而精”的生殖模式开始转变为“多而劣” , 从高级掠食者降级 , 开始以数量取胜 。
杆石的壳形或直或半弯 , 但是在杆石刚出现不久的泥盆纪 , 一些杆石开始内卷了 , 越来越卷 , 最终把他们卷成了连祖宗都不认得东西——菊石 。

菊石将祖先的直壳卷成为平的螺旋形壳 , 也将壳内梯板从直滑变成弯弯曲曲的形状 , 一则使迅速游动时软体与壳体的联结更紧 , 二则也加固壳体 , 增强竞争力 。

要知道菊石面对的猎手是从陆地下海的爬行动物 , 为了不成为幻龙、檐齿龙、鱼龙、蛇颈龙等大大小小爬行动物的脆角 。 菊石继续加固房子 , 它们将连接梯板与壳体的缝合线进化的越来越复杂 , 缝合线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无棱菊石式、棱菊石式、菊面石式和菊石式 。 由于不同菊石的缝合线不同 , 所以缝合线成了古生物学家识别菊石的重要标志 。

此外 , 菊石壳上还有长瘤、长刺、与生长线垂直的纵线等 , 壳表的装饰也比鹦鹉螺类多得多 , 在圆形平螺旋体上增加的这些生长肋 , 就像一朵菊花的花瓣 , 故被称为菊石 。
事实证明它们赌对了 , 菊石一出现 , 就凭借着水动性良好的螺旋外壳 , 挤占了老祖宗杆石和角石的生存空间 , 从早期直径为2厘米至5厘米壳 , 演化到后期出现了壳直径有1-2米的大菊石 。

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时 , 菊石类也遭到重创 , 灭绝率达80% 。 但在灾难过后 , 菊石迅速复苏 , 抢占海洋生态位 。
到了中生代爬行动物统治的时代 , 尽管海里有各种大大小小的爬行动物 , 菊石依旧在白垩纪达到了顶盛状态 。

反观菊石的祖先杆石 , 在2.5亿年前的石炭纪 , 杆石已经无法与后起之秀菊石的竞争 。 为了基因延续 , 杆石的一支开始寻求转变 , 试图游动得更快 , 能够捕食更多食物 。
在演化成长过程中 , 这支杆石将外套膜逐渐向外翻转 , 反过来包围外壳 。 将外壳包到体内的好处是非常多的 。 用光滑且可操控的软体迎接水流 , 降低了阻力 , 也阻止了寄生生物附生在壳上 。 同时 , 内壳为肌肉生长留出了广阔的空间 。

在三叠纪 , 由外壳变为内壳的改造基本完成 , 于是以箭石为主的鞘形类头足纲诞生了 。
但是外壳变成内壳后 , 头足纲失去保护身体的屏障 , 它们如何在强敌环伺的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海洋中生存呢?
鞘形头足纲选择了速度 , 它们将硬壳进一步退化 , 用有机质含量高的片状纤维替换钙质硬壳 , 大大减轻壳的重量 , 最终外壳变成了一片扇形的薄片状甲壳 , 称为“前甲” , 并在扇形前甲的两侧进化出一对肉鳍 , 以便保持游泳时的平衡 。 在前甲后方 , 仍残余着少数腔室 , 辅助调节升降浮力 , 身体末端的残留壳形成圆锥形的箭鞘来保护软体 。

但在此时 , 包裹外壳的外套膜还仅仅是一层膜 , 并不具有运动功能 , 急需改变 。 于是 , 箭石开始在外套膜填充肌肉 , 将身体变成一个可以自由伸缩的气球 。 气球通过肌肉吸水 , 再快速收缩肌肉 , 使水从腹面的一个被称为“漏斗”的小管子喷出 , 反冲力便推动着动物向前猛冲 。 在之后的时间里 , 箭石不断改良着这一构造 。

到了白垩纪 , 箭石的一支不断强化肌肉 , 同时退化掉剩余的失去作用的壳 , 以达到快速游泳的目的 , 自此头足纲摆脱壳体的束缚和妨碍 , 进化为无壳阶段 。
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大灭绝终结了中生代 , 也终结了以恐龙、菊石、箭石为代表的中生代生物群 。

到了新生代 , 有外壳的头足类仅剩下原始的鹦鹉螺1属4种 , 它们依靠长寿 , 在热带海洋里“苟延残喘” , 代之而起的是无壳类头足纲乌贼、章鱼 。
尽管无壳类头足纲身体呈流线型 , 又没有外壳的妨碍 , 游泳速度更快、更灵活 , 每小时可达50千米 , 遇强敌须逃脱时 , 甚至可达每小时150千米 , 又有断手逃生、变色易容、释放烟幕的本事 , 这些方面是它们祖先无可攀比的 。

但是新生代地球霸主已经易位 , 曾经在它们祖先巨壳长腕之下四处逃窜的种族已经一超多强 , 成为蹂躏万物的怪物 , 那些巨无霸的子孙皆可铁板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