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当AI成为艺术家,我们的审美会变吗?
一分钟可以画多少只独一无二的蝴蝶?答案是 , 120甚至更多!借助虚拟蝴蝶的算法演化程序 , 有艺术家在短短数月内已创作出超百万只互不相同的蝴蝶 。 但放手让AI自由加工艺术作品 , 那会得到比梦境更荒诞的图像 。 借助人工智能 , 有艺术家让建筑旧废料实现新组合 , 设计出新的乡村别墅 , 但是放手让AI自己设计组合建筑废料 , 得到的却是让人啼笑皆非的3D打印装备 。
当艺术家配备了AI助手 , 进入高产时代时 , AI是否也在改变我们的审美?在人机共生的世界 , 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可以带来更多元的审美和多样化的创作 , 但是人工智能的影响同样会映射在我们的审美中 。 不论是设计领域还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 , 一致的看法是 , 数据向真、算法向善 , 是人工智能领域永恒的审美标准 。
借助人工智能释放人类创造力
如今 , AI已不再单纯是实验室束之高阁的科研内容 , 它不仅飞入寻常百姓家 , 而且跨界“渗入”一些小众领域 。 结合当下流行的GAN(生成式对抗网络),如今AI不仅可以下围棋 , 与人交谈 , 甚至能够“舞文弄墨” , 成为画家 。 去年10月 ,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发起成立了国内首个推动和孵化与智能算法相关的创作者及作品的艺术机构——艾厂 , 推广人工智能艺术作品 。
“不得不承认 , 在生产效率上 , 机器生产内容(MGC)和人工智能(AI)表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 。 ”数字艺术家、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张周捷对此深有感触 。 自从2017年阿尔法狗在围棋领域的胜利惊动全球之后 , 他就开始将人工智能引入艺术创作 。 “一个艺术家终其一生最多也只能创作几千幅作品 。 如果能够利用人工智能的帮助 , 艺术家的创造力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 。 ”他甚至认为 , 人工智能艺术将会是未来10-20年内重要的艺术形式 , 人工智能未来将会是艺术家的得力助手 。
事实上 , 在未来的10-20年 , 随着机器学习快速发展 , 人工智能必然会在各个领域大面积使用 , 成为重要工具 。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军平告诉采访人员 , AI因为其高效、低耗的特点 , 未来替代那些重复性劳作、简单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是必然趋势 , 一旦AI可以帮助人类打开想象无限的创意空间 , 那么应用范围就会更广 。
“AI不能完全替代人类”
比效率比不过AI , 那么在与AI的竞赛中 , 人类的优势何在?张军平的话一针见血:人工智能所做的是对旧有数据的学习和遵循 , 但是对不存在事物的想象 , 人工智能远不如人类 。 简言之 , 人类拥有机器所不具备的“创造性思维” 。
“经过人工智能模型的不断迭代 , 我创作的虚拟蝴蝶总量已远超世界现存的蝴蝶品种数量 。 ”艾厂的一位作者告诉采访人员 。 他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拥有独一无二的电子蝴蝶收藏 。
但也有人质疑: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 这些生成的虚拟蝴蝶并不能严格算作创作 。 在一些专家看来 , 人工智能有一种“伪创造力” , 即随机制作或统计模仿 。 它们通常是基于学习模型来执行 。 例如 , 学习海量文学作品后 , 只需一个程序便可以随机生成数以百万计的作品 , 通过模仿和组装形成诗集或文集 。 但归根结底 , 这不是有意义的创造 , 因为机器并不懂它们创造了什么 。
“AI永远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 。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教授说 , 达·芬奇、毕加索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传世的经典 , 除了画作的技巧之外 , 更在于它所呈现的精神内核 。 “古往今来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一不是剖析了人性的复杂 , 把人心不可表达的感触转化为可表达的艺术形式 。 这些对世界和人心深刻的理解和敏锐感悟 , 是通过输入数据进行学习的机器无法达到的 。 ”通俗来说 , 这些作品能够衍生出审美与情感 , 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 而这些 , 恰恰是现阶段人工智能所欠缺的 。
张军平补充 , 目前人工智能尚处于婴儿期 。 因此 , 只有人能够跨数据集 , 实现跨领域的信息融合 , 让多学科门类知识搭配组合 , 创建更有意义的事物 。 但在这一方面 , 计算机还存在诸多不足 。
【人工智能|当AI成为艺术家,我们的审美会变吗?】审美同样需要摆脱算法围困
AI可以打开人类的创意想象空间 , 但是当AI进入艺术创作领域时 , 数据向真、算法向善仍然是AI创作的约束框架 , 同样也影响着人类的审美 。
人类审美有感官上的生理审美 , 这是自然选择留下的偏好 , 也有基于人类生活经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人文审美 。 “人的审美形成是很复杂的过程 , 单纯依赖AI创作出美的作品还很难 。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长波分析 , 就技术而言 , AI的情感和美感显然并非目前的技术所能实现 。
正因AI“画家”很难跟随人类艺术家的思维 , 所以会产出一些艺术水平较低 , 甚至有些怪异、恐怖的画作 。 不过 , 当AI长期成为创作的一部分 , 难免会对人的审美产生影响 。 此时 , 更需要对AI进行约束和引导 。
因为 , 当我们使用机器翻译和语言生成模型等智能算法的时候 , 机器的产出已经开始干预人类的创作 , 甚至会偏离预想的轨道 。 “毕竟机器训练的次数已远超人可控的范围 , 所以AI自动迭代的艺术作品会如此荒诞 。 ”张军平说 。
在专家看来 , 工具本身无所谓对错 , 所谓对错指向算法背后的人 。 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曾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反复提及 , 超级AI必须是利他的、谦卑的、尽心的 。 如何设计一个可控的超级人工智能依旧是重要课题 。
“冷冰冰的算法背后 , 尤其需要有人文关怀的作者 。 ”魏劭农教授同样认为 , 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可以带来更多元的审美和多样化的创作 。 “但无论什么时候 , 创作者必须始终坚持数据向真 , 算法向善 , 而不是人类被算法带着跑 , 包括审美 。 ”
推荐阅读
- 科学思想|《未来中国》:让科学榜样成为最闪耀的时代偶像
- 人工智能|华为:科技向上点亮未来
- 张军平|当AI成为艺术家,我们的审美会变吗?
- 上海市|推动产学研融合,资本邦旗下有连加入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
- 榜样|《未来中国》:让科学榜样成为最闪耀的时代偶像
- 安全|参与乌克兰难民援助工作的欧洲政府官员成为网络钓鱼活动的目标
- 汽车|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动能转换
- 操作|新一代高亮旗舰投影仪当贝F5发布 带深度了解它的高能!
- 技术|2022年度投影新品当贝F5发布,亮度高达3000ANSI流明,亮彩出众
- Google|谷歌餐厅评论区成为与俄罗斯公民分享乌克兰新闻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