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火热的 Web 3,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作者 | 蓝晏翔 责编 | 张红月
出品 | CSDN(ID:CSDNnews)
自2021下半年以来 , 有两个新的概念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 一个是元宇宙 , 一个是Web 3(又称“Web3.0”) 。 元宇宙是一个全真体验的虚拟世界 , 它既映射自现实世界 , 又独立于现实世界 。
Web 3的概念来自于2014年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Gavin Wood , 在他看来 , Web 3被描述为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生态系统” 。 区块链是Web 3技术的基石 , 区块链技术通过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共识网络 , 使得没有一名网络参与者能够控制网络上的数据和协议 。 基于Web 3 , 人们能够不用一个中心化的平台来制定和监督游戏规则 , 一群参与者联合在一起就能构建一个社区(DAO);人们之间的支付和清结算不需要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提供“信用” , 点对点的支付在Web 3上能够直接完成;人们自身的身份和数据不用存放在一个中心化的平台 , 人们能够真正“拥有”并处置自己的数据;人们可以创建“非同质化代币”(NFT) , 使得自己创作的歌曲、数字图片也能像以往的雕塑、邮票一样被收藏、流转、拍卖 。
Web|火热的 Web 3,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文章图片

Web 1.0与Web 2.0时代
自1991年牛津大学Tim Berners LEE教授发明WWW以来 ,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在信息的获取上 , 从最初的门户网站到后来的搜索引擎再到如今的个性化推荐;在人们的沟通上 , 从最初的电子邮件网络电话到现在的微信、WhatsApp;在信息的传播上 , 从原来的电子化媒体到社会化媒体 , 再到现在的自媒体 。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 也大大加速了人类知识积累和进步的历程 。
一般来说 , 自1991年到2004年被认为是Web 1.0时代 , Web 1.0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人们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 , 信息和知识由商业机构进行生产和组织;从2004年开始 , 互联网进入Web 2.0时代 , 知识和信息更多地由用户进行生产 , 商业机构搭建平台进行信息的组织和分发 , 并由此诞生了诸如Facebook、Twitter、阿里、腾讯这样的超大型的平台公司 。
然而 , 人们渐渐发现 , 二十多年前 , 互联网还是一个分散的平台 , 每个人都可以发布网站 , 然后链接到其他的网站 。 而如今 , 当互联网变成一个全球性的基础设施时 , 一些“BIG TECH”似乎掌控了互联网 , 由此带来的数据隐私滥用、大数据杀熟、诱导点击、信息茧房、群体意识操纵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简称“IDEA”)创始人沈向洋理事长在去年的IDEA大会上就提出 , “我们不但要重视计算结果 , 更要重视计算过程” 。 另外 , Tim Berners LEE教授在获得图灵奖后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提到 , “系统正在失效”“互联网应该被重新分散化” 。 近年来 , 这些问题也得到了主流社会的重视 , 例如欧盟的GDPR和我国在去年发布的《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关于加强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 , 都对互联网数据的收集、处理和算法的应用做了规范 。
Web 3的由来
自2008年中本聪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 , “区块链技术”正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 2014年 , “以太坊”的发明使得区块链技术不仅仅用于支付和交易 , “智能合约”概念的提出大大丰富了基于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 区块链技术是一个“独特的技术” , 其能够“在业务全部信息可形式化的范畴内 , 让这个计算机系统自证清白” , 它通过将“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架构进一步扩展 , 使其同特定的物理计算设备相分离, 从根本上避免计算过程被单一的控制方掌控 , 让所有人都可以信赖这个计算系统[1]” 。
由此 , 人们似乎看到了对抗大平台垄断 , 使互联网重新回到“去中心化” , 让价值更普惠地流动到互联网参与者的可行的途径 。 在技术理想主义者看来 , 这不过是互联网回到了它本来的样子 。
Web 3的概念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生态系统” , 这个“去中心”既是计算上的“去中心” , 也是存储上的“去中心” 。 在Web 3中 , 计算并不由网络中的单一参与者完成 , 而是由网络的参与者共同完成 。 虽然每次的计算还是在某个参与者的节点上进行 , 但是事先协商好的共识算法使其必须按照事先约定的计算规则进行计算 , 否则其计算结果就不会被网络所接纳 。 同样地 , 在Web 3中 , 数据也并不存储在某个单一的节点上 , 而是分布式地存储在整个网络中并可能存在多个副本 , 这使得对数据非授权的修改、删除都变得不可能 。
【Web|火热的 Web 3,究竟离我们有多远?】Web 3应用
基于Web 3 ,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存在如下应用:

  •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 去中心自治化组织中没有一个中心人物(例如总经理)来对组织进行管理 , 一切组织的运行规则都写在智能合约中 , 由智能合约自动运行 。 组织的决策规则是透明和被所有组织成员看见的 , 这和目前的组织形态有很大不同 , 在目前的组织形态中 , 组织决策往往由少数几个人做出 , 而且并不为所有组织成员所知 。 成员可以自由地参与和离开一个DAO 。 如果一个DAO设计得好 , 它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成员参与 , 反之亦然 。 一个DAO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的协议设计的好坏 , 协议的运行是自动、透明和群体决策的 , 并不受任何一个参与者控制 。
  • 去中心化金融(DeFI):在DeFI中 , 用户和用户的交易可以直接进行 , 不需要经过一个信用中介 。 也就是说 , 在DeFI上 , 用户之间的支付和转账不需要以用户拥有一个银行账号为前提 , 这使得DeFI能够服务于那些金融体系不发达的地区的人们 , 据称 , 世界上还有20亿人没有银行账号 。 同时 , 点对点的直接交易又使得交易成本大为降低 。
  • 身份和数据主权:在Web 3中 , 用户的身份和数据信息存储在整个去中心化网络中 , 而不是存储在某个特定的服务器或者某个特定的参与者上 。 这使得用户真正拥有了数据主权 , 能够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数据 。
  • 创作者经济:在Web 3中 , 因为“非同质化代币”(NFT)的出现 , 使得创作者在数字世界的作品能够具备独一无二的权证而无法复制 。 NFT既可以是现实世界中物品在数字世界中的映射 , 也可以是数字作品本身 。 创作者的作品有了NFT之后 , 就可以和现实世界中一样买卖、流转、租借 。 同时 , 没有中心化的平台也使得创作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回报 。
不同的观点
对于Web 3这个去年底火热起来的新概念 , 人们总有不同的观点 。 其中 , 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Jakc Dorsey批评道 , “用户并不实际拥有Web 3产品……最终 , Web 3将是一个带有不同标签的中心化实体” 。
Web|火热的 Web 3,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文章图片

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Jakc Dorsey
另外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表示“Web 3更像是一个营销活动 , 并不能变成现实” 。 也有人说Web 3仅仅是“一个人们心目中的下一代的网络基础设施 , 能够一次性地解决人们对现在互联网的种种不满 , 尽管它本身也是矛盾的” 。 还有人认为Web 3是“一次大型的营销活动 , 为的是把人们对于加密货币领域的不满引向对于对于传统科技公司霸权的挑战” 。 简而言之 , 支持者认为Web 3“去中心化”架构原生支持了一个自治的分布式网络 , 让“权力”更“普惠”地回到用户手中;反对者则认为仅仅靠Web 3并不能实现这一点 。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
面临的挑战
诚然 , Web 3作为一个新兴事物 , 现在更多地是在互联网技术圈和风险投资圈当中流行 , 离真正地大规模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笔者认为 , Web 3的大规模落地至少要克服以下三个挑战:
  • 技术挑战:从目前来看 , Web 3的技术栈中离不开区块链技术作为“去中心化”架构的基石 。 Web 3要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基本形态 , 需要一个高吞吐率低延迟的区块链网络才能满足其上多样的应用 , 特别是在金融、数据交易等场景下 , 网络的吞吐量和延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应用的体验和适用的场景 。 目前 , 以太坊的吞吐量在十几TPS , 离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 近年来 , 有一些工作在这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 , 例如IDEA AI安全普惠系统研究中心王嘉平博士的“墨群”区块链通过“分片”设计使得区块链的吞吐量提升了若干数量级 。 然而 , 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还需要克服多项挑战 。
  • 治理挑战:Web 3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生态 , 即没有一个中心化的参与者能够“控制”网络上的数据和协议 。 在这里 , 我们要注意到区块链的能力在于“在业务全部信息可形式化的范畴内 , 这个计算机系统能够自证清白” 。 然而 , 在现实生活中 , 我们有大量的信息无法形式化 , 甚至无法表达 。 又因为“去中心化”的形态 , 传统的基于司法和仲裁机关的中心化的裁判机制无法在Web 3上实现 , 而要有赖于群体意识的统一 , 这使得在稍微复杂的场景下 , Web 3的机制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摩擦和效率损失 。
  • 监管挑战:无论Web 3描绘了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景 , Web 3上的服务甚至它本身还是处于各国政府的监管之下 。 Web 3如何和政府的监管相结合 , 技术、法律和行政界共同讨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政策 , 将是Web 3能够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
在总结之前 , 笔者还想回顾一下Web 3的源起 , 如本文开头所说 , Web 3最早由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Gavin Wood在2014年提出 , 在2021年底突然受到大家的关注 。 人们希望Web 3能够对抗大型科技公司在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源之后的垄断和不适当的行为 , 同时能够“去中介化” , 给互联网上的中小参与者以更多的价值回报 。 “反对垄断”和“保护中小企业利益”其实是人们一贯以来的目标 , 因为只有这样 , 社会才能更有创造力 。 目前 , 人们通过政策、法律、监管来实现这样的目标 , 而在未来 , Web 3被认为是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新的技术形态 。
小结
Web 3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 , 目前还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 它向人们描绘了理想主义者心中更加美好的互联网世界 。 在Web 3的世界中 , 没有中心化的组织能够垄断和掌控互联网 , 互联网的中小参与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 , 互联网提供的服务能够惠及世界上更多的人 。 然而 , 在Web 3具体落地的过程中还将遇到技术、治理和监管等诸多挑战 。 互联网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 , 互联网自身的形态也受到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 , 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着不断前行 。 无论如何 , 让“社会更公平、更普惠、提升整个社会的福祉”一直是技术发展的目标 , 也是Web 3的愿景和我们所有人的初衷 。
参考链接:
【 作者简介 】
Web|火热的 Web 3,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文章图片

蓝晏翔 IDEA AISS首席科学家
蓝晏翔现任IDEA AI安全普惠系统研究中心(简称“IDEA AISS”)首席科学家 , 同时也是SPU(Secure Processing Unit)可信计算解决方案——Nereus项目负责人 。 在加入IDEA之前 , 他在北京友信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首席技术官 , 负责 “高吞吐低延迟”在线消费金融实时风控、获客和资产管理平台的搭建工作 。 蓝晏翔在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 专注于数据驱动的材质实时建模、渲染、编辑和重建 , 数项研究成果发表于ACM SIGGRAPH/ToG等顶级国际期刊 。
— END—
《新程序员001-004》全面上市 , 对话世界级大师 , 报道中国IT行业创新创造
— 推荐阅读 —
? 罗永浩回应“调侃”俞敏洪转行做直播;苹果3月9日举行春季发布会;CentOS推出新车载Linux发行版 | 极客头条
? 英伟达证实遭遇攻击 , 核心源代码惨遭泄露 , 75GB机密数据被公开
? 危机四起!俄罗斯遭 Oracle、苹果、Google 等断供背后的启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