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到10点,随时被淘汰”:有时,毁掉你的不是加班,而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063天
01
近几年 , “打工人”猝死事件频发 , 类似新闻每上一次热搜 , 都会掀起一轮关于加班的讨论 。
比如 , 上海一位姓赵的95后设计师 , 前阵子被曝在出租屋内猝死 。
虽然赵先生的公司三连否认: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地点、非工作原因 , 但网友还是从他生前的聊天记录中发现了他的大量加班记录 。
除了赵先生自己记录的 , 每天工作几乎10小时以上 , 在和朋友聊天中 , 赵先生也多次提及“加班”、“熬夜”、“通宵”、“死亡”等字眼 , 让人不由得怀疑 , 赵先生的猝死和加班脱不开干系 。
加班 , 似乎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隐形杀手” , 许多年轻人受此困扰 , 却又逃不出加班的宿命 。
不久前 , 36氪发布了《2021年年轻人加班报告》 。 数据显示 , 每天加班和经常加班的年轻人占比达76.1% , 超3成年轻人从未准点下班 。
尽管有95%的90后职场人不想带电脑回家 , 但现实是 , 66%会带电脑回家加班 , 仅1成年轻人下班后从不加班 。
人们因此打趣:“下班了 , 但没完全下”、“所谓下班 , 只是回家上班”、“我下班了!我装的” …
不过 , 加班都是因为工作太多吗?也不全是 。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老太太寄明信片的故事:
一位老太太要给侄女寄明信片 , 她用了1个小时找明信片 , 1个小时选择明信片 , 找侄女的地址又用了30分钟 , 1个多小时用来写祝词 , 决定去寄明信片时是否带雨伞 , 又用去20分钟 。 做完这一切 , 老太太劳累不堪 。
而同样的一件事 , 一个工作特别忙的人可能花费5分钟在上班的途中就顺手做完了 。
为什么不同的人 , 做同样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会这么大呢?
归根结底还是差在了效率上 。
当然 , 这里说的 , 是在工作安排适量情况下的效率 , 因为工作超量导致频繁加班 , 最后损害身心的情况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
02
工作适量导致的加班是什么情况呢?
比如 , 你明知今天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要完成 , 但早上却总是优先处理一些不重要的琐事 , 等到快下班时才开始赶任务 , 最后 , 因为时间不够用 , 你不得不加班 。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篇策划案 , 只需要2个小时就能完成 , 但因为时间充裕 , 于是忍不住在网上东游游、西逛逛 。 直到最后一刻 , 心里有了交任务的紧迫感 , 才能静下心来 , 急急忙忙完成草稿 。
但最后草草完成的任务 , 多半不尽如人意 。
于是 , 你每天看似忙碌 , 却丝毫不见长进 。
《深度工作》中指出:
高质量的工作 = 时间投入 x 专注度
就算你从早上8点加班到晚上10点 , 每天工作整整14小时 , 最多只能证明你勤勉 , 无法证明你有能力 。
重要的还是看这14个小时内你都做了些什么 。
所以 , 即便你每天加班到10点 , 仍然有可能随时被淘汰 。
那么 , 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恶性循环呢?
最重要的 , 是要认清一个真相:同样的2个小时 , 早起比熬夜效率高得多 。
《另一种天才》一书的作者柴桑 , 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过这一点 。
柴桑上大学的时候 , 常常是6点半起床背单词 , 背完50个单词后开始洗前一天囤的脏衣服和袜子;接着下楼吃早餐 , 吃完早餐回寝室收拾书包去上课。
推开寝室门的那一刻 , 他的室友才刚醒 。
那时候 , 他早起已经做了很多事后的时间 , 才是晚起的室友的一个开始 。
后来毕业之后 , 柴桑不用背单词也不用上课 , 于是慢慢变得偷懒起来 , 早上睡到11点才起 , 晚上夜深人静时再熬夜工作 。
结果他的效率越来越低 , 甚至因为熬夜太久得了低血糖 , 坐电脑面前超过两个小时就头晕眼花……
他开始意识到这种方式的不对劲 , 于是又试着慢慢调回了大学时期的早起模式 。
推荐阅读
- 网传蜡笔小新为救妹妹“5岁去世”,谣言的根源,其实是这1集
- 血型和格局 它们两者在“性格”方面有没有相通之处呢?
- 江西一男子怀疑“朋友老王”与自己妻子有染 连刺29刀捅死朋友
- 事发新疆:小舅子无证驾车撞死人男子被岳母逼去“顶包”
- 中国最“牛”的农民,武警24小时贴身保护,种的东西坏人眼红
- 世界上最会“骗人”的大桥:时不时就“断裂”,全是因为这个设计
- 最“悲催”第一夫人,40年见不到丈夫,靠养牛养活自己
- 辽宁一“00后”女子无故滋事 咬伤民警被逮捕
- 男子千里拜佛不忌酒色,半夜侵犯“朋友妻”被抓,网友:佛祖怒了
- 湖南00后女孩“试药”赚快钱,试一次9000:不喜欢工作,但需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