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激战之下,看全球各国军事医学中的干细胞战略储备( 二 )



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英国军事化学家也开发了一种组织工程技术 , 用于针对化学武器造成的损害 。
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们还首次发明了将干细胞放入石膏绷带中的技术 , 这种技术有助于愈合伤口 , 这项新发明对于军队迅速治疗和治疗在执行任务时所受的伤害、烧伤和撕裂是至关重要的 。
中国
中国 , 自21世纪以来 , 干细胞和组织工程项目的民用和军事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
干细胞在这一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造血干细胞和MSCs在血液病、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的应用 。 组织工程和干细胞研究的主要实验室集中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三所军医大学 。
2007年 , SFDA批准了由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开发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品Activkin 。
2009年 , 301医院利用间充质干细胞再生了汗腺 , 并应用于30多例患者 , 随访时间约为4年 。
2010年 , 清华大学研制的骨修复支架获准临床使用 , 据估计已应用于3万多名患者 。
2013年 , 在一项具有军事医学价值的试验中 , 对脑外伤后遗症患者进行了脐带干细胞移植 , 在大约40名随机接受治疗的病人中 , 结果显示神经功能得到改善 。
中国科学家还在包括组织工程脱细胞真皮基质、毛囊、人工皮肤、工程肌腱、软骨、骨、神经等多个领域取得成果 。
印度
印度是参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的十大国家之一 。
印度干细胞工业 , 包括军事和民用研究 , 其2010年估计价值约5亿美元 , 预计年增长率为15% 。
印度的主要研究所包括班加罗尔国家生物科学中心 , 海得拉巴细胞和分子生物学中心 , 海得拉巴L.V.普拉萨德眼科研究所 , 维洛尔干细胞研究中心 , 新德里国家脑研究中心和浦那国家细胞科学中心等 。
这些干细胞研究所最近对中风、脊髓损伤导致部分瘫痪和脑动脉梗塞等多种疾病进行了试验 。
2009年 , 两个军事机构即陆军医院、新德里武装部队医学院合作启动一项临床试验 , 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 最终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体积减少 , 神经功能改善 。
2015年 , 总部位于德里的一家民营公司Nutech Mediworld宣布 , 一名脊髓损伤的高级军官成功注射人类胚胎干细胞 。
日本
日本早在10年前 , 就因发明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技术而蜚声海内外 , 近年来 , 日本又扩大了对利用干细胞(特别是ips)进行军事和民用研究的资助 。
2013年开始 , 早期临床应用范围从产生神经元到取代帕金森病患者的衰竭脑细胞 , 以及拯救患有进行性失明的老年人的视网膜细胞 。
另外 , 日本的还能将IPSCs大量生产血小板 , 这对于意外事故或创伤受害者以及癌症治疗和器官移植都是至关重要的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干细胞研究和组织工程领域的领先国家之一 。
2010年 , 澳大利亚脊髓损伤网络与美国公司Asterias生物疗法公司合作 , 通过小剂量注射干细胞到患者脊髓后 , 使瘫痪患者的手臂和手部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 随后又采用一种新的注射方案 , 在细胞注射后3个月内 , 手臂、手功能及运动功能均有较强的恢复 。
最近 , 位于墨尔本圣文森特医院的Aikenhead医学中心报告说 , 使用3D打印机可作为预防骨关节炎的潜在解决方案 。 研究小组希望通过在受损的软骨、骨骼和肌腱上打印活细胞来预防骨关节炎的发生 。 Biopen是一种用干细胞“墨水”填充的3D打印笔 , 已经成功地用于修复绵羊膝盖损伤模型 。
尽管干细胞技术已经在全球各国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 但在国防医学应用中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 , 比如生产成本高昂 , 组织器官的复杂性等等 , 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它面临的挑战并存 , 科学家们也在与新技术的较量中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 , 为挽救更多生命付出努力 。
相信随着全球科学家共同的努力 , 干细胞组织再生工程技术还将有更大的突破发展 , 不仅仅是解救受伤的士兵 , 也能为解救各种难治性、疑难性疾病提供一个全新的方案 , 发挥干细胞应有的应用价值 。
【俄乌激战之下,看全球各国军事医学中的干细胞战略储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