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种负面情绪不断积累成为精神负担后 , 林嘉文甚至不想再继续研究下去 , 因为宇宙的尽头是无知 。
但林嘉文无法抗拒自己身处的环境 。
2015年底 , 为了宣传新书 , 林嘉文的母校西安中学帮他举办了座谈会 , 邀请了许多重量级嘉宾 。
这其中包括林嘉文很熟悉的李裕民教授、曹伟副教授 , 也有专程赶来的贾连港副教授、博士后胡耀飞、资深历史编辑张艳云等人 , 每一个人在历史领域都有各自的成就 。
李裕民教授看过他的新书后 , 十分欣慰林嘉文的进步之大 。
他表示比起第一本书 , 这本讲述北宋年间范仲淹改革的作品在文笔上更成熟 , 风格也更自成一派 , 考据、思维都比之前进步了一大截 。
只有林嘉文自己知道 , 他对历史研究的激情正在慢慢退散 , 看着一本又一本不完美的作品被出版 , 他只感到了强烈的遗憾与自卑 。
成名之后的林嘉文某次被邀请参加《中华好故事》节目录制 , 他不好意思推脱 , 便应邀而往 。
然而这次活动给了他很深的刺激 。
林嘉文回忆称 , 他看到了同龄人在节目中的那种激情与活力 , 这让他万分羡慕又无可奈何 。
当时林嘉文刚修改完《救斯文之薄》终稿 , 没有好好休息就赶到了现场录制节目 , 身心俱疲 。
而同龄人却仍然活力四射 , 对生命充满激情与热爱 , 有着清晰的目标 , 也有很强的行动力 , 比起自己实在强了太多 。
联想到患有抑郁症的自己 , 这些年为了研究 , 身体也变得不太健康 , 日常学术生涯中充斥着各种不完美、各种无可奈何的妥协 , 林嘉文忽然感觉自己的未来毫无吸引力 。
知道
在林嘉文的认知中 , 所有他能想到的历史极限 , 前人都已经替他们走过了 。
他意识到了生而为人最致命的短板 。
林嘉文的精神世界崩溃了 。
少年的远去:他人眼中的“光明未来”毫无吸引力2016年2月24日凌晨 , 林嘉文处理好所有身后事 , 从自家楼顶一跃而下 , 结束了旁人眼中光芒万丈的璀璨未来 。
林嘉文父母第一时间发现了儿子的异常 , 然而他们已经来不及阻止 , 只能眼睁睁看着独子跳下楼顶 , 选择死亡 。
林嘉文的自杀在亲朋好友和历史学术圈内引起一片震动 。 作为他宋史研究道路上的引导者 , 李裕民教授也是惊愕万分 , 下意识回想林嘉文生前的种种异常举动 。
他记得在2月初 , 林嘉文到自己家里拜年 , 后来在书架前徘徊良久 , 李裕民见他盯着师弟的一本著作目不转睛 , 便把这本书借给了他 。
一个星期后 , 林嘉文又主动送给李裕民教授一本台湾出版的《宋史新编》 。
如今回忆起来 , 教授恍然大悟 , 林嘉文是在用那本书作为告别 。
他们因宋史研究结下师生缘 , 最后也由林嘉文赠送的宋史结束这段缘分 。
另一位上海古籍研究所的副教授则回想起林嘉文发给他的最后一封邮件 , 邮件中写到 , 未来对他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 。
“所有我能想象到、努力到的一切 , 都有一条不能超越的极限” 。
收到这封邮件后 , 教授十分诧异 , 在朋友圈发布消息 , 称林嘉文可能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 , 他请认识林嘉文的同龄朋友尽可能多开导他 , 别让他灰心失望 , 产生消极情绪 。
然而这位副教授并没有想到 , 林嘉文竟会以这样惨烈的方式 , 离开他曾经深深热爱的历史研究 。
事后回想起来 , 他在痛惜天才少年远去的同时 , 对自己的迟钝也深感懊悔 。
如果他当初把事情再想得严重一点 , 多留心一下 , 也许还来得及挽留林嘉文的生命 。
但是一切设想已经失去意义 。
林嘉文的去世引发了大众关于抑郁症的新一轮讨论 。
就在林嘉文自杀前不久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讲师江绪林自缢身亡 , 两起悲剧相距不过五天 , 民间对此众说纷纭 。
江绪林有宗教信仰 , 自杀在教义中是不光彩的一件事 , 因此有人认为 , 江绪林可能和林嘉文一样 , 患上了抑郁症 。
对于林嘉文的远去 , 他的家人悲痛难忍 , 而了解林嘉文过往的李裕民教授也是痛心不已 , 自责当初没有及时看出他精神不稳 , 错失救助机会 。
李裕民教授回想起两人初识 , 那时林嘉文还是一个阳光开朗、乐观活泼的大男孩 , 一个能够独立翻译西夏文的年轻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