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林嘉文:出过两本专著,18岁留遗言后跳楼:未来没吸引力


天才少年林嘉文:出过两本专著,18岁留遗言后跳楼:未来没吸引力


文章图片


天才少年林嘉文:出过两本专著,18岁留遗言后跳楼:未来没吸引力


文章图片


天才少年林嘉文:出过两本专著,18岁留遗言后跳楼:未来没吸引力


文章图片


天才少年林嘉文:出过两本专著,18岁留遗言后跳楼:未来没吸引力


文章图片


天才少年林嘉文:出过两本专著,18岁留遗言后跳楼:未来没吸引力


文章图片


天才少年林嘉文:出过两本专著,18岁留遗言后跳楼:未来没吸引力


文章图片


天才少年林嘉文:出过两本专著,18岁留遗言后跳楼:未来没吸引力


文章图片


天才少年林嘉文:出过两本专著,18岁留遗言后跳楼:未来没吸引力


文章图片


2016年2月24日凌晨 , 曾被誉为天才少年的林嘉文从楼顶一跃而下 , 结束了他年仅18岁的花样年华 。
悲剧发生后 , 父母亲人痛不欲生 , 与林嘉文在学术上惺惺相惜的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也惊愕万分 , 痛惜林嘉文的离去 。
林嘉文少年时期便有轻微的抑郁症倾向 , 但乐观活泼的他依靠对历史研究的热爱 , 走出了一条光辉灿烂的人生道路 。
所有的期盼与对未来的美好想象 , 都被他留在了那个寒冷的凌晨 。

授课“深奥晦涩”难倒台下同学 , 少年学者意气风发林嘉文出生于六朝古都西安 , 是一位名副其实的95后男生 。 他的父亲、母亲、外公外婆都是教师 , 从小家学渊源深厚 。
耳濡目染之下 , 林嘉文对文学社科类作品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
二十一世纪初 , 中国经济发展刺激了民族文化的回归 , 文化界掀起一股读经典、讲经典的国学复兴热潮 。
于丹、王立群、易中天这些学者纷纷登上电视荧幕 ,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广大观众 , 在当时受到了热烈欢迎 。
这时的林嘉文在父母长辈熏陶下 ,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素养 , 对一般的儿童读物失去了兴趣 , 整日沉迷于《资治通鉴》、《吕氏春秋》等作品 。

百家讲坛的出现让林嘉文眼前一亮 , 他借助电视这种媒介 , 阅读了更多类似的古典文化著作 , 学识和思维都逐渐超出了同龄的小孩 。
在不断学习与思考中 , 林嘉文逐渐发现他更喜欢阅读历史类的作品 , 并对里面的许多理论分析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 。
林嘉文开始拿起笔记录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结论 , 随着阅读的深入和学识的增长 , 他的思考也越来越犀利 。
为了留住这些一闪即逝的灵感 , 林嘉文准备了一个笔记本 , 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全部写下来 , 随写随看 , 不断更新新的思路和角度 。
等他上中学时 , 这些数量惊人的读后感已经攒到了30多万字 。

林嘉文的历史成绩远远超出其他同龄学子 , 但和许多人想象中的天才不同 , 他并不是只有历史成绩特别好 。
在班上 , 林嘉文排名中上游 , 是老师同学眼中的优等生 。
作为历史成绩格外突出的重点班尖子 , 林嘉文和历史老师的关系特别好 , 经常在课上和老师展开深度探讨 。
曾经担任过林嘉文中学历史老师的一位女教师回忆 , 说自己上课时很关注林嘉文的眼神和表情 , 一旦他露出什么异样 , 她就会忍不住猜想 , 是不是自己讲的又有问题了?
除了随堂“监考”老师的授课 , 林嘉文也会被叫上讲台临时担任“小林老师” , 给同龄人讲课 。

但林嘉文的学术水平太高了 , 以至于他在台上讲课 , 底下同学大多是一脸懵 。
由于听不明白 , 很多人也就不太清楚 , 林嘉文的真实水平已经到了中年学者的层次 。
他用的书面语言太过“学术化”、“理论化” , 除了历史老师 , 就只有一位张姓同学能听懂一点 。
林嘉文也很无奈 , 没人听懂他的课 , 他只能和历史老师对答 , 导致整个课堂变成了纯粹的学术研讨会 , 参加者只有他和老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