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切尔诺贝利爆炸事件造成的后果让人唏嘘 , 但不能说毫无收获 , 正是这次的爆炸让人类发现了靠“吞辐射”进行繁殖的生物 , 未来还有望成为航天黑科技 。
爆炸后诞生的真菌
因为辐射的影响 , 科研人员不能去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 但是方法总比困难多 , 研究工作还是要继续的 。 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五年 , 1991年科学家派出了机器人前去查看情况 , 科学家进行远程观察和研究 , 就是这一次的观察让科学家们都感到了不可思议 。
一种酵母菌的出现让人类再一次刷新了对生物界的认知 , 名为“新型隐球菌”属于担子菌门银耳纲 , 常在鸽子的粪便中被发现 。 而科学家却是在机器人带回来的影像中看到它们生存在核反应堆的冷却水里 , 以及附近的墙壁上 。 这一下就点燃了科学家们的热情 , 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 , 既然可以很好的生存下去 , 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尽管一般的生物没有那么高的智商 , 但是也知道生存的环境是否适合生存 , 在核辐射那么严重的地方 , 几乎所有生物都会躲避 , 当核辐射值达到2000至4000毫西弗时 , 就能对生物的骨骼、骨髓造成直接损伤 , 影响红白细胞的产生 。 而这次事件的辐射的剂量已远远超过生物能正常生存的标准 , 正常情况下 ,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 大概率也不会有生物的存在了 。
而这种新型隐球菌 。 它其实对于人类而言有一定的副作用 , 特别是免疫力低下的人 , 会造成一定的健康威胁 。 如果不小心吸入这种微小的真菌后 , 有可能会感染新隐球菌 。 其感染的途径 , 一般是通过人类的呼吸道进入肺部 , 在那里形成一些小结瘤 。
还有一种方式是从一些受伤的人类的伤口进入到血液中 , 随着血液的流动从而遍布全身 , 紧接着引起一些并发症 。 如果它们流到中枢神经系统时 , 受感染的人便会出现脑炎症状 , 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其它病变 。
经过科学家们数年来的研究发现 , 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最先揭开了其中的生长奥秘 , 原来和新型隐球菌体内的黑色素有关 。 对于黑色素其实我们并不陌生 , 它和我们的毛发和肤色有极大的关系 , 但新型隐球菌对于黑色素的利用让它有了更特殊的意义 。
新型隐球菌利用黑色素吸收核辐射并转化为一种化学能 , 将放射性物质转化为自己的食物 , 帮助自己生长繁殖 , 就像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转换太阳能 。
而这只是发生在黑暗中的光合作用 , 所以新型隐球菌才能在高剂量的核辐射里很好地生存下来 。 通过这项研究 , 人类也衍生了很多的想法 , 就比如新型隐球菌是否能帮助人类抵御辐射成为航天的黑科技 。
真的能将它变成航天防核黑科技?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中 , 人类对科技的研究早就已经进入到了航天时代 , 但是从开始探索太空那一刻开始 , 应该怎样减少各种各样的辐射对人造成不良的影响就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
众所周知 , 为了航天员在太空少受辐射 , 会对航空服有特殊的设计 , 比如在载人的航天器外部涂上额外的涂层 。 可尽管这样 , 航天员进入太空之后 , 依然会受到辐射 。 虽然剂量较小 , 航天员所承受的太空辐射很低 , 但随着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 , 只会更加深入 , 那后期所承受的太空辐射便会更大 。
所以在新型隐球菌被发现之后 , 科学家们就提出假设这种能“吞辐射”的生物 , 有可能成为航天中的黑科技 , 是能够阻挡太空辐射的新能源 。 就比如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文卡特斯瓦兰表示:新型隐球菌可以被制作成抵抗核辐射的“防晒霜”(为了验证这一假设 , 科学家们便开始了对新型隐球菌的实验 。
将新型隐球菌样品带去了国际空间站(模拟太空环境) , 把新型隐球菌涂抹到装有放射性检测的容器上 , 为了实验结果只涂抹了容器的一半面积 。 经过了一个月后 , 科学家对容器两边的太空辐射值进行了测量 , 发现新型隐球菌不仅能够在充满着辐射的仪器上面顽强存活着 , 同时还比起另外一半没有涂抹真菌的部分少了百分之二的辐射 。
虽然减少的辐射幅度不大 , 但是完全能证明新型隐球菌有减少辐射的能力 , 而且这次实验科学家们只涂抹了2毫米 , 只观察了仅一个月的时间 。 那如果加大剂量呢?加大新型隐球菌的涂抹厚度、停留时长 , 结果便会大大的不一样 , 带来质的飞跃 。
推荐阅读
- 旅行者1号的遭遇表明,人类无法离开太阳系,即使光速也不行
- 到底是地上的沙子多,还是天上的恒星多?科学家给出答案
- 从太阳或地球填充地球的太空环境?
- 完整的宇宙有多大?科学家:人类可能找不到宇宙的边缘
- 木星有多可怕?天文学家:仅一个大红斑,就能吞噬4个地球
- ?气候变化,以及物理上的一些原因
- 或许外星人的存在方式超乎想象,以人类的认知能力,无法理解?
- 诡异的孟照国事件:4次“接触”外星人?2次和外星人约会?
- 领空的高度到底有多高?为何美卫星能在俄罗斯上空拍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