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且不说四年学费 , 单论来回路费 , 都让张家人感到资金紧凑 。 看着父母日渐苍老的面容 , 张荣锁不太忍心再去麻烦父母 , 懂事的他决定走另一条路 , 那就是去当兵 。
“当兵后悔三年 , 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 参军入伍是每个热血男孩都应当经历的过程 。
接受完短暂的入伍培训 , 这位刚刚成年的孩子背上行囊 , 踏上遥远的征途 , 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出大山 。
军队的生活标准化 , 非常艰苦 , 可这难不倒能吃苦的张荣锁 。 不过 , 他心里也还是存有一些芥蒂 , 主要缘自于家乡的贫困和落后 。
部队里的其他士兵谈到家乡 , 总是夸夸其谈 , 令张荣锁感到向往和羡慕 。 轮到他讲述故乡时 , 只是老生常谈的说太行山山区的风景是多么的秀美 , 至于村民们艰难的生活则只字不提 。
或许 , 在张荣锁心中 , 这是一股抹不掉的心魔 , 只有家乡真正的富裕起来 , 他才可以像其他战友那样 , 毫无顾忌地去谈论故乡 。
几年军旅生涯 , 张荣锁被锻造成一个真正具备钢铁意志的中国军人 。
他不仅高质量地完全必要的任务 , 还总是抢着干那些脏活累活 , 无论是军车驾驶员 , 还是后勤炊事班成员 , 亦或是跑前跑后的做部队媒体报道工作 , 他全部干过 。
与此同时 , 张荣锁还凭借优异的表现 , 光荣入党 。 宣誓仪式上 , 他满怀自豪地说出“为人民服务”那五个大字 , 并将这五个字真正刻于心头 。
退役之际 , 张荣锁拿到丰厚的退伍费 , 看着手中的这一大笔钱 , 他开始思考未来的去向 。
社会和军队是不一样的 , 军队生活单一且纯粹 , 社会少不了勾心斗角 。 好在张荣锁适应能力较强 , 经过一段低沉的转型期 , 他看准中国经济的发展快车道 , 和其他战友一同开办了一家石料厂 。
经过妥善经营 , 石料厂的生意越来越好 。 又过了几年 , 张荣又拿着开厂赚来的钱进入运输行业 , 与建筑商们合作 , 开始承包一些运输沙石的工作 , 手下养着不少开大车的司机 。
就此 , 张士兵摇身一变成为张老板 。 倘若他愿意一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下去 , 日后在商业方面的成就不可估量 。
可在张荣锁本人看来 , 赚来的钱已经够多 , 还有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 等着他去完成——帮助家乡 , 实现全村富裕 。
回到大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 张荣锁荣归故里 , 给村民们带来不少新奇的西洋玩意 , 让大山里的孩子也开了一回眼界 。
望着淳朴的孩子们 , 他心中的想法再度得到确认 , 打算先完全由自己掏钱 , 帮助回龙村通电、治坡 , 再修一条通往外界的山地公路 。 1993年 , 众人推崇张荣锁当上村党支部书记 , 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实现全村通电 。
张荣锁未实施行动之前 , 回龙村崖上被自然分割的五个自然村 , 没有一户见过电 , 全部用着老旧的煤油灯照明 。 他们首先要做的是架设电线 , 这看似简单 , 实际却异常困难 。
山崖上下直线距离就相隔足足五公里 , 张荣锁带领着村中壮勇 , 跨三沟、翻架岭、攀绝壁、登险峰 。 近一个月的时间 , 他们把788根千斤重的水泥线杆运输到崖上 , 就此结束崖上村民黑灯瞎火的历史 。
通电完成 , 第二件事情就是治理坡面 。 治坡与装电灯相比 , 难度得加上好几个档次 。
回龙村毕竟位于太行山最深处 , 通往外界的路途被40多道山梁天然阻隔 , 想要围绕着这些险峻的山坡打上稳固的地基 , 就必须先治理好坡面 。
若想一劳永逸 , 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坡面的植被覆盖率 。 就这样 , 在张荣锁的带领下 , 全村400多名青壮年全部出动 , 打着“改造荒山”的旗号 , 在山坡上开始种植果树 。 由于缺乏大型机械 , 他们只能仅凭人力运树苗上山 。
特别是那些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坡面 , 爬坡的过程中脚下会有不少碎石头 , 走在前面的人不得不随时提醒后面跟着的人 , 否则脚底不慎打滑 , 或者碎石头滚下去 , 都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
在荒坡上种树 , 光靠蛮力是不够的 , 还要开动脑筋 。 就拿给树苗培土来说 , 村民们不可能一点一点地将泥土全部挑到坡上 , 否则带来的工作量 , 令人难以想象 。
这点问题难不倒张荣锁 , 他翻阅有关书籍 , 找到一个叫做“围盘”的好办法 。
所谓围盘 , 就是先在树干周围围上一个密封的小圆盘 , 再朝上开一个几厘米的小口 , 等阴雨天气 , 雨水冲刷山坡的时候 , 山上的泥土就会随着流水从小口进入 , 这样一来就完美的结局了培土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