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张荣锁,曾效仿愚公带领村民搬山,如今全村走向富裕( 三 )



种树的战斗一完成 , 张荣锁和其他同志们将目光集中于最后一道难题——修路 。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 , 先修路” 。 路途不通 , 就算回龙村有再多的自然资源 , 也没有办法销售出去 。 张荣锁的目的 , 就是要让宽敞的公路取代骇人的“沿猴梯” 。
其实 , 早在张荣锁之前 , 古代就有不少官员想过开通太行山深处山沟与外界的通途 。 比如明朝的尚书蔡延和李戴 , 再比如清代的郭金和郎永和 , 他们都曾帮助当地村民修过路 。
最后的结果 , 不过是在这近乎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山上 , 凿出一条不超过一米宽的人工天梯 , 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沿猴梯” 。
猴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村民出山的愿望 , 可危险系数太高 , 从古到今剥夺过不少鲜活的生命 。

这也是为何张荣锁这般急切地要修一条盘山公路的原因 , 修路这件事情对于回龙村而言 , 面临的不仅是险峻的山坡 , 还有测量人才的匮乏和资金链的短缺 。
为解决技术难题 , 张荣锁曾咨询过有关技术部门 , 那些技术人员望着面前的高山 , 长叹一口气 , 对他说:“光勘测地形和设计的费用 , 恐怕就得有十五万到十六万元 。 ”
这些钱张荣锁能拿出来 , 但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 经过同村民们的商讨 , 回龙村村民一致认为 , 钱需要花在刀刃上 , 便拒绝了该技术部门的开价 。
最后 , 经过多方联系 , 他们找到曾当过兵的李长杰 。 这位退伍老兵当年在部队里专门学过测绘 , 对各种复杂地形的勘测和设计极为熟练 。

得知这一消息 , 张荣锁等人开心不已 , 他们心心念念的“通天路”终于有机会动工了 。 在山崖上工作 , 可谓险象环生 。 张荣锁并不怕 , 亲自跟随李长杰对坡路进行勘测 。
有一些山崖过于陡峭 , 只能打通隧道 。 那段时间 , 他和李长杰的日常就是上绝壁 , 下悬崖 , 几乎处在生死边缘试探 。
这一过程中 , 张荣锁还发挥他善于学习的优良品质 , 无论是对山体的定位、丈量 , 还是进行具体的绘图和制定修路方案 , 都一一向李长杰虚心请教 , 为的就是最大程度保证公路的质量 。
回龙村附近的老爷顶 , 海拔1750米 , 张荣锁决心要把公路修到山顶上去 。 专门从本村和附近村庄召集来24名身强力壮的年轻党员 , 组成一个名为“敢死队”的团体 。

数年的时间 , 敢死队成员们“抡大锤 , 把风钻 , 拉平车 , 睡地铺” , 吃喝拉撒全在山上 , 为的就是修好这条通天路 。
其他相对简单的路段 , 张荣锁也将具体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 , 对部分路段采取承包制 , 自己还掏钱设立奖金 。
质量上佳的路段 , 负责人将会有质量奖 , 质量下乘的路段 , 则采用扣除相关工程资金的办法来予以谴责 。
张荣锁还将军事化管理制度 , 应用到对义务工人们的管理当中 , 要求他们必须按时上班 , 每天都要检查人员是否齐整 , 负责人日常还必须向支部上报道路工程的进展情况 。

正是有张荣锁这位坚守原则、不辞辛劳带头人在 , 回龙村于在2001年1月10日当天 , 完成了对整条路的修建 。
致富之路道路修好后 , 村里人出山的时间缩短数倍 , 太行山深处的美丽风景也得以面世 , 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
加上当地政府大力支持 , 回龙村的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 , 村民们开始接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 , 他们所生活的地方 , 不再是当年那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 , 而是在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胜地 。 这些壮举 , 自然不会被中央媒体放过 。 2001年 , 央视派专人对张荣锁进行采访 。
起初 , 张荣锁对媒体的采访不是太在意 , 他只想默默地为村里人做些事情 , 从没想过出名 。 但出于礼貌 , 他还是面对摄像机说出这些年治理荒山的故事 。

让他万万没想的是 , 自己竟然会被央视选为2002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 2003年2月14日 , 他受邀前往北京 , 盛大的礼堂上 , 他拿着奖杯 , 当着全国观众的面 , 还不忘为大家宣传自己的家乡 。
当天晚上过去 , 全国各地的民众 , 都知道美丽的太行山里 , 有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好书记——张荣锁 。
如今 , 回龙村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 , 村民们脸上个个都洋溢着幸福美满的笑容 。 张荣锁说过:“要想跟着老百姓干 , 干部就得先流汗 , ”这是他的人生信条 。
这位时代楷模 , 在事业巅峰期选择回乡 , 身先士卒 , 不怕豁出性命 , 带领村民们开创出属于他们的“回龙精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