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
800 多年前在中国南海意外沉没了一艘南宋商船 , 当满载货物的商船沉到海底时便被淤泥迅速覆盖 , 连带着它所承载的人与事一同沉于茫茫大海 。
1987年 , 英国一家打捞公司通过查阅史料 , 发现一条名为莱茵堡号的沉船 , 沉没地点大致在广东的阳江和台山海域 。 为寻得宝藏 , 他们与中国政府合作 , 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一起开展作业 。
可惜的是 , 打捞公司并未如愿找到他们梦寐以求的莱茵堡号沉船 , 但却找到了一艘疑似中国的沉船——他们用抓斗在海底抓取时 , 捞上一批瓷器与金腰带 , 很可能是出自中国的古代沉船的文物 。
瓷器与金腰带被鉴定为宋元时期文物 , 而沉船还很可能蕴藏着数以万计的古代文物 。 专家们迅速警惕起来 , 并向国家文物局递交报告 , 请求支持调查 。 很快 , 英国人的打捞行动被喊停 。 这艘意外发现沉船最终被命名为“南海Ⅰ号”
但当时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刚刚起步 , 没办法独立完成工作 。 所以“南海一号”的发掘 , 最终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 。
直到1999年 , 水下考古中心获得香港热心同胞「陈来发」先生的捐助 , 开创了香港民间组织无偿资助大陆水下考古事业的先河 。 在2001年 , 考古队完成了“南海一号”的精确定位 。
而在这十几年间 , 我国的水下考古队已经“学有所成” , 参与了不少水下考古发掘工作 , 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 。 宝剑锋从磨砺出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十几年磨一剑 , 只为这把剑有用武之地的一天 , 这一天也很快到来 。
2002年 , 国家财政拨款4000万元用于“南海一号”的发掘 , 定下关于“南海一号”的考古与保护方针:“整体开发 , 就地展示 , 原地保护 。 ”
传统的沉船水下发掘方法是先打捞船载文物 , 然后将船体分解打捞出水 , 但中国给出了一个开创性的做法:整体打捞 。 这种做法一旦稍有闪失 , 就功亏一篑 , 所以风险性极高 。
困难没有阻止我们的脚步 , 说干就干!从2003年方案的出炉 , 到2007年方案的落地 , 整整四五年时间 , 所有人都在忙着开会、模拟实验......为了可以保证任务的一次性到位 , 背后的工作人员不知流了多少汗水 , 承受了多少压力 。
方案的整体是这样的:设计一个分上下两层、33米长、14米宽的沉箱 , 将其扣套在沉船上 , 接着把沉箱底封住 , 再把沉箱与船一起吊上来 。 最后在陆地上 , 给这艘沉船安一个家 , 可供以后的精细化考古 , 也方便公众参观 。
这个方案的难点在于:在海洋水下精准定位到船只;保证沉箱刚好套在沉船上 , 并且封住箱底;将沉箱起吊上来;最后可完整的保存在岸上 。 打捞工程前后历时264天 , 每一步都是至关重要的存在 , 稍有闪失 , 就万劫不复了 。
为了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南海一号 , 调查人员将物探大体水域划分为若干更小的区域 , 之后用船只拖载着仪器对各区块水下情况进行“扫描” , 由于借助了机动船只和仪器 , 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大海域的“扫描” 。
“扫描”过程中声纳或浅地层剖面仪会将不同介质的物质的分布情况记录下来 , 专业人员则对记录进行判读 , 以确定一些疑似沉船的疑点 。
接着进行潜水调查 , 也就是派潜水员潜入水下 , 对疑点物质进行探摸 , 或采集若干标本返回水面 , 以便对疑点物质进行研究判断 , 必要时还要运送到实验室 , 进行物理、化学的检测分析以及年代测定等 。
一旦确定为古代遗物 , 就利用GPS等手段进行定位 , 同时 , 由潜水员入水 , 利用水下照相和录像设备 , 对遗物进行影像记录 , 或者利用防水的测量以及绘图设备对遗物进行水下测绘 , 以取得关于遗物体量的各种数据 。
▲“南海一号”水下考古
打捞过程中 , 淤泥深处密度超出预期 , 用掉计划中所有压箱的水泥块 , 也未能把沉箱压到设计标高 , 面临着再加负重 , 沉箱与沉船可能皆被压垮的危机 , 最后不得不人工配合开挖淤泥 。
现场在沉箱下部“穿针引线”般横穿36根底梁 , 也历经工程学上的挑战和工程师们绞尽脑汁的不断调整;80多位潜水员全程在能见度为零的三十多米水下接力工作 , 共计作业3016人次、3250小时 , 创下世界沉船打捞史上的纪录!
▲“南海一号”船体出海面现场
在2007年 , 中国最大的起吊船“华天龙号”起吊能力是4000吨(修建港珠澳大桥工程 , 已用上起吊能力10000吨的起吊船) , 当时的“亚洲第一吊” , 在全世界排第六 。
推荐阅读
- 火星气候模拟室可用于微生物实验和地球化学研究
- 地球有多幸运才造就了如今的生机勃勃?简直是巧夺天工!
- 太阳系又多了一个生命星球?科学家:发现表面有“动物废弃物”
- ?人类对地外生命的反应的数据来源
- 天文望远镜能看到什么?想入门的来看看
- 因「服装不足」取消女性太空行走后,NASA 开发定制宇航服
- 中国团队研制出“超级材料”,可承受1.5亿℃的核聚变反应
- 发现了什么?UFO专家称找到了“火星人”,NASA正在掩盖真相
- 约会良机!“三星伴月”即将出炉!最佳观测攻略上线,你想和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