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科技考古的一次弯道超车: “南海一号”的封神之战!( 四 )


装载“南海一号”的沉箱总重量5500吨 , 广东救捞局用一个1.6万多吨的潜驳 , 也就是工程潜水艇 , 灌上水往下沉 , 然后把“华天龙号”放在潜驳上 , 潜驳排水使它上浮 , 同时用起吊船往上吊 , 通过两力相加 , 把“南海一号”成功拖到博物馆旁 。

▲“南海I号”整体打捞
到了岸上后 , 借助16根特制气囊垫到沉船下 , 每根承重400吨 , 用滚木移重的方法将其牵引进“水晶宫” 。
随后工作人员立刻封墙 , 灌上海水 , 让这艘沉船处于原生态保护状态 。 “南海一号”被运至水晶宫后 , 一直浸泡在经过处理后的海水中 。

考古团队于 2009 年和 2011 年分别进行了一次试掘 , 发现继续沿用水下考古的方法 , 依然不能解决文物信息损失的问题 ;但抽干海水 , 又容易导致淤泥干裂 , 木质船体变形 ;
最后找到的唯一方法是半干半湿的“保水”发掘法 , 即放一点水挖一点 。

▲实验室陶瓷器文物现场脱盐
2013年底 , “南海一号”的精细化发掘正式展开 , 通过激光三维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现代技术 , 最大限度把信息保存下来 。 考古队采集到的“南海一号”的考古数据可以精确到毫米 , 甚至发现了两根宋人的头发 。 而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国家的水下考古能做到精确至毫米的测量 。
博物馆用玻璃将游客隔开 , 考古工地相当于在一个巨型的玻璃缸中 , 这种一边发掘一边展览的水下考古工程 , 世界范围内也未有其他国家尝试过 。
“南海Ⅰ号”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水下考古史的创举 , 在于它首次对水下遗产进行迁移式保护 。 在“南海Ⅰ号”之前 , 国际上对水下遗产的考古 , 要么原址保护、要么原地发掘 , 而船体打捞如英国玛丽罗斯号、瑞典瓦萨号沉船等 , 也是在清空船货后才将其吊起出水 。
而“南海Ⅰ号”则首次将整艘船连带船内文物一同打捞 , 其实现的难度远远高于前者 。 “南海Ⅰ号”实现了整体打捞、异地保护、精细发掘 , 还实现了一系列自主技术突破 , 成为世界水下考古史的丰碑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向全球推荐过两个中国水下考古的经典案例 , 一例是“南海一号” , 另一例是重庆涪陵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公众可通过80多米的隧道下到水底 , 参观位于三峡工程库区江心的白鹤梁石碑 。
“南海一号”的发掘清理一直持续到2019年6月才彻底完成 , 共发现18万件套文物(不包含120多吨的铁与几万枚铜钱) 。 从1987年首次发现 , 到2019年考古发掘结束 , 历经整整32年 , 其水下考古已一跃为世界领先 , “南海一号”考古项目也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4年春季发掘遗址正射投影图(南海I号)
水下考古事业从上世纪 80 年代创立至今 , 从最初的零星几人 , 到现在的全国近 200 人 。 从一没技术二没资金 , 到现在已经开始远赴海外 , 与其他国家合作对当地水下遗产进行考古发掘 。
我国水下考古水平在亚洲是较为领先的 , 现在亚洲能做水下考古的只有韩国和我们 , 都是国家行为 , 有国家机构且比较先进 , 其他国家都基本没有独立阵地 , 无法相比 。 日本民间有协会在做 , 但政府没有 。
同时 , 我们的水下考古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沉船 , 发掘方式也非千篇一律 , 而是因地制宜 , 制定最优方案多元化的水下考古体系已经逐步建立起来 。
一次次的强大 , 只为了不再被挨打!水上考古事业上 , 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 但我们仍有许多需要进步的方面 。
100多年前 , 一群强盗在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掳掠 , 一把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 , 我们的子弟兵花了几十年才赶走他们!
70多年前 , 一群歹徒逼近鸭绿江 , 妄想给我们点“教训” , 我们的解放军付出巨大代价换回了来之不易的胜利!
50多年前 , 一个小玩意悬在我们的头顶 , 压到我们喘不过气 , 我们的先辈奋发图强 , 从无到有 , 在罗布泊种上了一颗蘑菇云 。
30多年前 , 一群暴徒依旧在心不死 , 妄想继续给我们点“教训” , 而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给了他们一点“教训” 。
几年前 , 这群歹徒死死捏住我们的卡脖子技术 , 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 , 而他们在逼着我们成长 , 我们也正在见证历史 。
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 , 他们手中的牌一点点变少 , 还可以得逞多久呢?

参考文献:


[1
“南海一号”: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_黄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