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从孩子的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 , 再到上学步入社会 , 孩子的最终走向都与父母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
那么 , 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因为在自然界中的动物父母们也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后代成为一只合格的动物 。
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就对动物们教育子女进行了研究 , 下面我们就结合论文来看一下:动物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它们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有什么不同?
动物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对于任何动物来说 , “活着”是最重要的 , 那么 , 如何能够更好地活着呢?食草动物要有及时发现危险的能力和极强的奔跑能力 , 食肉动物要有强大的捕猎能力 , 这样它们才能活得更好 。
【动物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它们的教育与人类有什么不同?】这种关乎生存的技能 , 一方面来自于动物的本能(基因) , 一方面就来自于父母的教育了 。 我们先来说食草动物 , 食草动物需要教孩子的技能比较简单 , 那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站以及食物的选择 。
我们先来看一下食草动物的父母是怎么做的?
我们以非洲大草原上最著名的羚羊汤氏瞪羚为例 , 汤氏瞪羚是一种小型的羚羊 , 它们的主要天敌就是猎豹 。
汤氏瞪羚虽然是群居动物 , 但是在生产前 , 雌性瞪羚往往会独自寻找一个隐蔽性相对较好的地方自己生产 。 当小瞪羚出生后 , 瞪羚妈妈会用嘴不断的去触碰小瞪羚 , 尤其是小瞪羚的腿部 , 这是一种刺激行为 , 能够帮助小瞪羚尽快的站起来 。
在瞪羚妈妈的帮助下 , 一般小瞪羚会在出生5分钟内站起来 , 之后 , 在瞪羚妈妈的带领下 , 小瞪羚在出生后的15-30分钟能就会短暂的奔跑了 。
此时 , 瞪羚妈妈带着小瞪羚依然会藏在隐蔽的地方 , 等到4周大左右时 , 瞪羚妈妈就会带着幼崽开始觅食了 , 此时的小瞪羚也可以吃固体食物了 。 在这个过程中 , 瞪羚妈妈会教孩子哪些植物是能吃的 , 该如何获取食物 , 比如如何刨挖植物的根部 。
这样 , 在6个月后 , 瞪羚幼崽就可以自己在族群中生活了(雄性幼崽会被赶出族群 , 防止近亲繁殖) 。
食肉动物是如何教育后代的?食肉动物的教育要比食草动物更加的复杂 , 因为食草动物的食物是固定在那的 , 而食肉动物的猎物是奔跑的 。 在《科学》杂志的研究论文中 , 科学家们主要观察和研究了三种食肉动物的教育方式 , 它们分别是狐獴、狼以及猎豹 。
首先是狐獴 。 狐獴又称猫鼬 , 它是中非地区独有的一种獴科动物 , 有着深色的皮肤和稀疏的毛发 , 被称为“动物界的太阳能电池板” 。
狐獴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 , 它们以家族为单位营群居的生活 , 有着极强的领地意识 , 一个族群平均由10只以上的狐獴组成 。
狐獴属于纯正的食肉动物 , 其猎物主要以昆虫、鸟类、蛇类以及啮齿动物为主 。 与其他的哺乳动物一样 , 狐獴幼崽也是以母乳为生的 , 但是它们的哺乳期通常只有60天 , 而且在这60天里 , 还有十几天是奶与固体食物搭配的 。
在断奶前 , 狐獴会带回来已经杀死的蚂蚱和蝎子给幼崽吃 , 等到断奶后 , 狐獴带回来的猎物就变成了活的昆虫 , 甚至是啮齿类动物 。 当狐獴把活的猎物交给自己的孩子后 , 它们会在一旁观察 , 看到猎物要跑了 , 它会立即抓住 , 如果是有翅膀的昆虫 , 它们会将翅膀扯掉 , 如果是啮齿类动物 , 它会与幼崽一起控制它 。
推荐阅读
- 杨献平:遗迹
- 2022年2月份白令海的浮冰覆盖面积,达到2013年以来的同期最大值
- 地球上都有什么生物群落,它们有什么区别?
- 都位于中纬度,为什么亚欧大陆上的东亚和西欧间气温差异这么大?
- 明码生物科技与基迪奥生物科技合作,建立高通量测序联合实验室
- 银河系的大小与组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