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沉积物就是导致飞蝗体色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 自然界中的任何动物都有求生的本能 , 它们会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判断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 这意味着 , 当绿色的蝗虫变成黑色的蝗虫 , 它们就会由散居型变成群居型 。 继而产生严重的蝗灾对农作物造成毁灭式的打击 。
不过这种能够迅速实现体色变化的方法 , 也为蝗虫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适应环境 。
接下来 , 为了进一步了解蝗灾的形成规律 , 科学家又做了一个实验 。
他们将20只群居型飞蝗放在一个带有隔层的小箱子的一边 , 另一边放了一只群居型和一只散居型的飞蝗 。 在一定的时间里 , 群居型飞蝗要比散居型飞蝗活跃得多 , 而且经常趴在隔层上与另外20只伙伴“打招呼” 。
这说明群居飞蝗比散居飞蝗的运动活性更强 , 而群居型飞蝗从小就想要与同伴建立起联系 , 那就必须有一种传播信息、吸引彼此的媒介 , 而气味正是它们联系的关键 。
为了进一步研究与证实自己的猜测 , 科学家拿出了一种Y型管 , 这种管子两边相互独立 。 一边是纯净的空气 , 一边是蝗虫的气味 , 将散居型与群居型飞蝗从管口放入 , 发现群居型飞蝗全都爬向了带有同伴气味的管子 , 而散居型飞蝗则恰恰相反 。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群居型飞蝗有一种独有的化合物 , 叫苯乙腈 , 这种化合物在散居型飞蝗散发的气味上基本没有 。
而这种化合物是有毒的 , 不管是动物还是人 , 吸入之后症状较轻的会头晕呕吐 , 症状严重的则会导致死亡 。 这种物质是它们抵御天敌的手段 , 同时也是召唤同伴的前提 。
这些发现让我们知道 , 蝗虫一旦由散居变成群居 , 会在体色、运动活性、发散气味上都表现出与众不同 。 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来判断蝗灾是否成型 , 进而做出相应的防护工作 。
不过 , 蝗灾真的有那么好解决吗?
消灭蝗虫的方法蝗灾的解决并没有那么简单 , 因为当蝗虫开始群居的时候 , 它们的抵抗外敌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
深受其害的农民知道蝗虫的恐怖 , 所以一旦发现蝗灾 , 他们会喷洒一种含有特殊菌群的生物农药 。 这种菌群会侵蚀蝗虫的内部 , 然后从体内爆发 , 进而消灭更多的蝗虫 。 然而 , 这只是对普通的散居型蝗虫有用 , 而群居型的蝗虫却很少受到它的影响 。
科学家们把特殊的菌群分别植入两种蝗虫内部 , 一段时间后发现8只散居型飞蝗只存活了2只 , 而群居型飞蝗只存活下来6只 。 而通过电脑上反应的信息 , 我们可以看到群居型飞蝗体内有能够识别真菌的免疫蛋白 。
(大红色为免疫蛋白)
在真菌进入蝗虫体内后 , 这些免疫蛋白会和体液一起包裹住它 , 让它很难对蝗虫造成内部的伤害 。 这一发现让科学家们看到 , 可以从蝗虫的遗传基因上下手 。 只要找到其中一个破绽 , 就能够研发出新的杀死蝗虫的药剂 。 这将为我们抑制蝗灾 , 保护农作物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方向 。
总结蝗灾虽然可怕 , 但也不是无迹可寻 。 不过科学家还指出 , 世界上像蝗虫这种又大又漂亮的昆虫已经非常少了 , 而蝗灾虽然可怕 , 但是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 。 要知道 , 有部分蝗虫可是农作物种子与花粉的重要传播者 。 所以研究蝗虫的生活习性 , 既是保护人类 , 也是保护蝗虫 。
作者:静静 校稿编辑:李子
推荐阅读
- 随着外太空的发展,人类面对星际将会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 如何在元宇宙中开创真正的价值?
- 科学家认为太空中的量子隧道效应诞生??了地球上的生命
- 引雷场面相当震撼,堪比星球大战,为何人类要主动引雷?
- 科学家根据什么提出理论并解释自己的理论
- ?免疫细胞肩负重任,守护生命健康的卫士
- 为什么说尼莫点是地球上最可怕的地方?它有何可怕之处?
- 世界上?体形?最小的?獴——侏獴
- 地球是高级文明的“试验场”?如此多的巧合,似乎印证了这个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