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中 , 我们的先辈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许多造福社会的工具 。 他们在摸索中逐渐奠定了社会技术发展的基础 , 也为如今的科技创造留下了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历史资料 。
先辈将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 他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他们有一双创造价值的双手 , 他们把对历史的思考化作了一件件实物 , 他们把对生活的热爱与期望体现在了器皿与天然产物上 , 他们为创造者打开了第一道大门 。
一直到今天 , 我们仍沿着他们走过的路去探寻历史的踪迹 。
文物鉴别鉴宝热潮随着科技进步与文化资料的普及 , 古玩鉴赏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中 。 近几年 , 随处可见的便是隐藏在街角的一家家古玩店 , 里面罗列了各色花瓶或是岩石雕刻 , 店主总会拿出一件稍有残缺的古董向客人展示并自豪地称道这是本店的镇店之宝 。
也有不少人开始将目光转向自家父辈传下来的各色老古董 , 这些原本摆放在角落的物件仿佛一夜间便成为了无价之宝 , 人们争先恐后地拿着它找各种自称专业的人去辨别查验 。
与此同时 , 许多商家似乎嗅到了这种商机 , 便开始自行制作仿古物件然后带到市场去贩卖 , 有些人不识真伪便心甘情愿地掏出了钱包 。 不久 , 市场上处处都是“古玩”的身影 , 谁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 但人手都有一件 。
鉴宝在这股热潮的席卷之下 , 许多研究古玩的专业学者纷纷站出来向普通民众普及鉴宝的知识 , 人们或多或少也开始摸清了一些门路 , 学着看色泽、釉面等方面 。
央视也顺应这种趋势推出了一套鉴宝节目 , 各地的居民纷纷拿出自家的传家宝来到节目前请求专家帮忙鉴定真伪 。
许多被当作无价珍宝的古董竟是现代仿品 , 有些甚至是早年间的仿品 , 但也有些自认廉价的物件竟是散落民间的珍贵之宝 , 一件件乌龙事件发生在鉴宝节目中 , 这股古玩热潮也被推向了最高点 。
年轻小伙和他的“萝卜”这天鉴宝节目的演播室里来了一位年轻小伙 , 他带来了一件不同寻常的藏品 。
这是一根长约20厘米的汉白萝卜 , 萝卜的顶部还缀着几根纹理细致的叶片 , 叶脉纹路清晰可见 , 萝卜的底部还有几根呼之欲出的根须 , 最生动的莫过于萝卜缨顶上的那一只蝈蝈 , 它的前足与中足立在萝卜顶上 , 它的后足则抵在萝卜的缨子上 , 两者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平衡之态 。
这样一件做工精细的文物瞬间吸引了所有专家和观众的目光 , 人们迫不及待地想听一听专家对这件作品的介绍与判定 。
经专家观察与研究后 , 首先确定了这件作品是由象牙制成但并没有直接说出这件文物的真伪 。 现场很多观众对这件文物都持怀疑态度 , 认为它是一个仿制品 , 他们并不相信在时间的作用下 , 文物可以保存得如此完好 。
萝卜之后 , 专家开始讲解这件文物的具体情况 , 首先从它的成色与包浆方面判定这件文物制作于广东地区解放之前 , 广东地区的人们凭借地理条件不断精益象牙雕刻艺术 , 因此象牙雕刻技术在广东地区非常发达 。
尽管这件文物的年代并不是十分久远 , 但凭借其精美的雕刻艺术与昂贵的制作原料 , 这仍是一件价格不菲的作品 。
河南博物馆有一件“接地气”的文物被选入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 那是一对“萝卜白菜” , 如果将博物馆内的那根萝卜与这件待鉴定的萝卜相比 , 我们便能发现这两者间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 。
专家拿着“萝卜”河南博物馆内的那根萝卜长度约为27厘米 , 它也有着翠绿的缨子和长长的根须 , 甚至它的根须上还藏着一些“泥土” , 仿佛是刚从地里拔出来一样 。
这根萝卜的顶部也趴着一只肥肥的蝈蝈 , 两者动作相差无几 , 只是这只蝈蝈的绒毛也被雕刻者精巧地表现了出来 。
推荐阅读
- 农村俗语:“家中七不摆”,是啥意思?这些物件为什么不建议摆?
- 袁永熹和叶公超:丈夫爱上堂妹,她潇洒离家40年,他晚年孤独后悔
- 一头大象能抵得上十几头猪,为何没人养大象吃?
- 1978年,苏州小学生掏鸟窝,竟掏出50亿国宝,光是珍珠就4万多颗
- 2007年,江苏一千年古墓惊现大白腿,墓主人身份成谜?乃绝代佳人
- 河南小伙在走亲戚时发现了一座古墓,次月去盗挖,取得3只铜箭头
- 老板将一印章作为年终奖送给女秘书,鉴定后,专家劝她离职
- 河南小伙盗挖战国古墓,取得32件珍贵青铜器,贩卖获利三十四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