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根
这次两会 , 有关元宇宙的提案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 有行业内的代表委员们认为应该加强监管 , 并且提前监管 。 也有行业外的代表们提案 , 认为应该从国家层面建立元宇宙的研究院 , 进行顶层设计 。 到底这些针对于元宇宙的不同提案 , 不同声音 , 不同意见 ,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
在我看来 , 对于元宇宙这一产业 , 也就是这一概念性的 , 这一未来的产业 。 目前我们不需要从国家层面对其进行特别关注 , 即不需要进行提前监管 , 或者加强监管 , 也不需要从国家层面设立研究院 。 这背后的原因由两个方面:
一方面 , 是元宇宙只是每年科技领域都会出现的一种资本“风口”现象 , 或者说是资本驱动下的逐利冲动现象 。 这种现象不论是在美国 , 还是在中国 , 其实在任何一个资本市场相对发达的经济体中 , 都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与存在 。 而唯一的区别在于 , 我们国家当前的大众对于科技以及前沿科技科普的认知还相对薄弱 , 对于资本的价值投资理念还缺乏认知 , 因此比较容易受媒体与舆论的影响 。
那么 , 既然只是一种资本推动下的“风口”行为 , 正如之前的3D打印、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产业概念所推动的风口一样 , 当风口过去了之后 , 市场自然就冷静下来 。 产业自然就会回归到产业链技术层面 , 回归到技术本质层面上探索发展 。
因此 , 对于元宇宙这种当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未来型产业而言 , 提前监管的价值与意义并不大 , 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监管内容与监管需求 。 除了对元宇宙概念炒作的资本市场运作 , 以及借助于元宇宙概念进行民间收割韭菜的行为进行打击之外 , 没有实质性的可监管内容 。
另一方面 , 是从国家层面设立元宇宙研究院 , 进行相关元宇宙产业的顶层设计研究 。 这更没有必要 , 因为元宇宙到底在未来会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 , 到底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走到未来的元宇宙 , 到了元宇宙时代时 , 到底会是以什么名称来命名那个时代 , 我们当前都一无所知 。
元宇宙是一种多重前沿技术叠加与推动下自然叠加出来的产物 , 并不是我们研究与规划能构建与推动的产业 , 正如今天的移动互联网 , 我们今天的大数据 , 也不是规划出来的 。 而是在市场驱动下 , 通过底层产业技术创新与研发而自然催生出来的产物 。
显然 , 元宇宙更为复杂 , 所涉及的一系列底层产业 , 不论是软件层面 , 系统层面 , 还是底层的核心技术架构层面 , 目前都还没有实现 , 或者可以说都还没有一项技术已经成为了元宇宙时代需要的样子 。 那么 , 此时设立元宇宙产业研究院 , 没有实质性的价值与意义 , 除了韩国为了国家营销需要之外 。
因此 , 在我看来 , 针对于此次两会中比较受关注的元宇宙提案 , 我有两点看法:
一是加强舆论引导 , 让更多理性的声音通过媒体向大众传递出去 , 这样能让更多的人认知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明白元宇宙的产业本质 , 以及目前根本无法构建元宇宙 。 当大众对于科技的本质 , 以及元宇宙的本质有了一定的清晰认知之后 , 他们就能建立自我认知的判断能力 , 就能对于未来继续出现的各种新技术、新概念“风口” , 建立自我辨识能力 。
二是鼓励创新 , 包容元宇宙产业的发展 , 但要做好切实的引导 。 对于从资本市场层面以包装为目的的上市公司 , 进行严格打击 , 包括未来借助于各种产业风口名义炒作的行为 , 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约束 。 并且 , 引导更多资本 , 创业者 , 科研力量投入到底层产业技术的探索中来 , 加大力度的支持元宇宙相关产业的底层技术创新 , 并且更大容忍度的包容底层产业创新过程中出现与存在的问题 , 以及更大的创新容错性 。
【陈根:什么样的监管,适合元宇宙的发展?】只有我们引导与培养出了一个对科技有客观认知 , 并且对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的社会创新创业氛围 , 我们就能有希望从当前的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 我们就能有希望真正的从底层产业技术环节层面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实力 , 就能最大程度的摆脱“卡脖子”问题 , 就能真正的成为科技强国 。
推荐阅读
- 别不以为然,倘若南北极冰川融化,全球一多半人将无家可归
- 海洋鱼类扳机鱼
- “火星上的甲烷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谜题。”
- 或许少有提及,但却真实存在着的20个奇怪冷知识
- 60米高冰川坍塌,地球15年损失31%冰川,地球怎么了?
- 同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为何能入榜2021《感动中国》
- 基因突变偏差相互作用,以影响景观的适航性
- 海水不是“水”,人类面临“淡水危机”,那些水都去哪了?
- 海洋颜色变化如何预示海底火山即将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