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居然会杀死人!荒野登山、徒步等户外运动要避免“死亡内衣”( 二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 棉质衣物的保暖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 但是在户外运动中 , 就不能同等看待了 。 当棉质衣物被打湿后 , 它的保暖效果将大打折扣 。
棉花有着非常强的吸水性 , 取一小团棉花快速地沾一下水 , 立刻就会被全部渗透 , 这个特性自然也被棉质衣物所继承 。

经研究表明 , 棉质衣物可吸收它自身重量27倍的水分 , 与之对应的是棉质衣物在潮湿的情况下 , 其保温效果至少要降低80% , 可以说被打湿的棉质衣物几乎没有保暖性能 。
这是一个惊人的反差!
曾经有人针对严寒条件下各类衣物的御寒实验 , 在相同的温度、出汗量与湿润条件下 , 分别对棉质、聚酯和聚丙烯等材料的衣物进行测试 , 2.5小时后 , 通过质量变化来确定各个实验标本的吸水情况 。 结果显示 , 棉质衣物所吸收的水量最大 , 几乎是聚丙烯的四倍 。

这种强大的吸水性其实根源于棉纤维的结构 。 棉纤维是一种多孔性物质 , 其纤维性大分子上存在着许多的游离亲水性基团 , 这使得它在潮湿的空气中就能吸收很多的水分 。
棉质衣物自然也就继承了棉纤维的强大吸水性 , 这让它在不接触任何外来水源的情况下 , 即使只吸收人体内散发出的汗液 , 也能迅速的潮湿起来 , 并且很难快速干燥 。
尤其是在进行户外运动时 , 在长时间潮湿衣物的影响下 , 由于湿传导的影响 , 它会从身体中转移大量热量 , 从而使你的体感温度比实际上更冷 。 而且在你的体温慢慢将潮湿的棉质衣物干的时候 , 其水分蒸发所带来的热量损失更会加剧困境 。

那么 , 如果在进行户外运动时选择了棉质衣物又会怎样?
以冬季登山为例 , 征途之初 , 棉质衣物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 , 棉质内衣的舒适感也十分让人满意 。
不久之后 , 身体开始出汗 , 浑身都在散发着热量 , 仿佛身处火炉旁边 , 甚至开始享受偶尔吹过的一阵冷风 。 看似与“失温”完全沾不上边 , 这个时候也往往最容易忽视“失温”的风险 。
由于棉质内衣强大的吸水性 , 这些汗水被迅速吸收 , 衣物的重量增加 , 而且会紧紧地贴在皮肤上 , 令人十分难受 。

随着征程的渐渐推进 , 登山者会渐渐开始疲惫 , 之后就要停下来休整片刻 。 吸收了汗水的棉衣开始借着体温来蒸发这些水分了 , 而水分的蒸发又会带走体表大部分的热量 , 本来用以保暖的棉衣 , 此时的作用堪比在体表擦上酒精 , 体感温度骤降 。
同时 , 棉质衣物一旦潮湿 , 又很难快速干燥 , 若是在这期间吹来一阵冷风 , 那将是一场噩梦 。
严寒天气下 , 无法在室外更换衣物 , 身体越来越冷 , 产热量无法支撑散热量 , 体温开始降低 , “失温”慢慢来临 。

2013年9月 , 在一次穿越“鳌太线”的探险活动中 , 一名驴友因失温死亡;
2016年12月 , 一名来自成都的资深驴友不幸遇难 , 调查结果显示 , 失温是遇难者最大的致死原因;
2017年10月 , 五名驴友结伴穿越秦岭 , 不慎迷路 , 其中一人出现失温状况 , 所幸救援及时 , 无人死亡 。
一次次的遇难案例 , 无不展示着户外运动时“失温”的恐怖 。

所以对于喜爱户外运动的人来说 , 保暖即是安全的基础与生命的保障 , 对于衣物的选择就是其中最基础、重要的一部分 。
进行户外运动 , 尤其是有一定风险的野外登山或者徒步时 , 贴身衣物一定不能选择棉质的!
在户外运动爱好者口中 , 对于穿衣是有一个核心原则的 , 那就是分层穿衣原则 。 分层就是将所穿衣物分为三层 , 分别是“贴身层”、“保暖层”与“防护层” , 每层衣物都有着各自的分工 。
对于贴身衣物的选择 , 首要考虑的就是排汗与透气的效果 , 户外运动时 , 时刻保持着身体的干爽是良好体验的基础 。

除了雨雪情况带来的风险外 , 大量出汗也是引起失温的主要原因之一 , 而这一点也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 。
相较于舒适但排汗性极差的棉质衣物来说 , 由羊毛制造的贴身内衣是非常好的户外运动之选 , 它能在你出汗的情况下快速将汗液排出 , 从而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 。
虽然舒适性差了点 , 但在户外运动时 , 安全更应该排到第一位 。 更不要说棉质内衣在汗湿的情况下 , 那种紧贴在身上的糟糕体验了 。

对于“保暖层”来说 , 不像贴身层的要求那么严格 , 它的作用就是要尽可能地锁住体表温暖的空气 , 从而减少热量的损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