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外航天服的“飞天”之路( 三 )



工艺师李志在航天服加工中心研究“虾”结构试验
舱外航天服的特殊性使得服装的产品大都具有特殊要求 。 热装轴承就属于这样的特殊产品 , 它是在舱外航天服上应用较多的产品 , 然而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 研制人员做了几年都以失败告终 。
李志再次临危受命 , 他和同事开始跑各种相关展览 。 他们跑到上海轴承博览会去看人家的产品 , 都是做钢结构的 , 不符合服装要求 。 他们又对国内加工轴承的厂家一一调研询问了国内最有名的轴承制作点 , 哈(哈尔滨)瓦(瓦房店)洛(洛阳)都不行 , 没有一家研究这种铝合金材质软制轴承 。
【舱外航天服的“飞天”之路】怎么办?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干 。
李志是个善于钻研的人 , 他通过热胀冷缩原理 , 进行热装 。 工厂觉得热配合肯定进不去 , 因为没有合适的模具 。 他就想办法自己制作了很多模具 , 用砖、塑性胶、塑性泥等各种材料 , 甚至用了最土的办法 , 在砖上面刻上圆 , 装上电热阻丝加热 。 那二三十个模具成为他成功的最大功臣 。 如今在李志的带领下 , 航天服加工中心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航天服制作工艺规范 。
在这群航天人的努力下 , 我国成功突破了EVA 手套技术、外防护层织物技术、头盔面窗技术、水升华器技术、循环动力系统小型化及降噪技术、气液综合控制技术、高压储氧复合气瓶技术、低压综合测试技术等关键技术 , 舱外航天服的研发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
用生命守护“飞天”梦
设计是重要环节 , 但航天服的有效性、安全性、实用性更是关键 , 毕竟这是航天员们的安全保障 。 为了航天员的安全 , 为了我们的“航天梦” , 研发人员不畏艰险 , 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 大家也毫不退却 。
在神舟五号任务前 , 舱内航天服因为加压后 , 腿窝处和腿踝处卡腿造成不适 , 像刀子一样卡腿 , 长时间穿着 , 会影响航天员的操作 , 必须进行改进 , 这就是所谓“制约航天服研制的两把刀” 。
李志临危受命 。 为了摸清服装状况 , 了解穿着服装的极限值他主动承担被试任务 , 一直坚持到末梢神经没感觉 , 血脉不通 。 医生惊讶于李志的忍耐力 , 说再继续下去 , 腿就有危险了 。 有了真实的体验 , 再改进起来 , 李志思路就更清楚了 。
他从结构入手 , 巧妙地使加压的力反向走 , 减轻腿部压力 。 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 把穿着舱内航天服的应急返回时间延长了2个小时 。 短短的2个小时 , 却凝聚了他2000多个小时的心血 。
产品得以通过考验不完全是靠智慧 , 还必须有勇气 。 一个氧瓶在21兆帕的高压下放在振动台上 , 其当量相当于5枚手榴弹 。
不知道危险去做和知道危险去做同一件事是有极大差异的 , 差异就在于知道了危险后人们选择的几率会本能地变小 。 这让做氧瓶振动实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煞费苦心 , 他们在京内外联系的十多家具备条件的单位无一敢应 , 给再高的报酬也不干 。 最后 , 他们总算找到了一家离市区一百八十多公里的一个地处空旷山区的研究单位承担了这项实验 。
罗江 , 一个不善言词的小伙子 , 多次参加实验 , 每一次都是主动请缨 。 第一次实验 , 是他和室里的两位老专家芮嘉白、孙德凯一起去的 。 试验时 , 他们穿着借来的防弹衣、钢盔 。 其实这只是个心理安慰 , 要真的出事 , 这些东西根本不管用 。 出发前 , 他们很坦然地跟家里把该留的话都留了 。
罗江后来回忆:“实验时 , 前面是装氧瓶的车 , 后面就是专用的救护车 。 瓶子到哪里 , 救护车就跟到哪里 。 我们搬运气瓶 , 那种小心的样子就别提了 。 我直到现在也弄不明白 , 当时的胆子是从哪儿来的 。 你想想 , 零距离和死亡接触 , 哪有不害怕的?”
而在参与舱外航天服的试验时 , 罗江的危险系数更高了 。 这个产品 , 从来都是环控系统中天字第一号被关注的部件 , 可靠性必须百分之百 , 因为一旦气瓶出问题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
太空上用的高压氧瓶与地面上的氧瓶自然不能相提并论 。 它必须具备能够抵御太空特殊环境的考验 , 经受住超强外力的冲击 , 体积要最小 , 重量要严格控制 。 为了适应船舱内的狭小空间要求 , 氧瓶只有篮球大小 , 壁厚只有两三毫米 。 在这样有限的体积中要压缩进尽可能多的氧气 , 瓶里面高达200个大气压 。 纯氧是极其易燃易爆的 , 气瓶内加工工艺稍有疏漏 , 即使一个细小的毛刺都会因受力不均导致爆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