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舱外服的气瓶压力更高、气瓶更小 ,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42兆帕、纯氧和气瓶的相容性问题 。 按照既往经验 , 航天类用的气瓶没听过用这么高压力的纯氧 , 用的多是惰性气体 。 然而在精心攻关下 , 产品出来了 。
但并不是万事大吉 , 只有通过试验验证 , 才能证明可靠 。 而通过力学环境实验则是标志性试验 。 然而试验条件恶劣 , 连放氧瓶的支架都振坏过 , 罗江的心里万分紧张 。 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永远都是“战战兢兢 , 如履薄冰” 。 为避免闪失 , 他从一件件单机产品做起 , 再组装到真实产品 。 人们常说 , 罗江不知经过多少鬼门关了 。
在舱外航天服试验阶段 , 李潭秋总设计师亲自试穿服装 。 在当时的条件下 , 一旦出现故障在有40个千帕的压力中 , 会危及安全 , 可他全然不顾 。
“一腔碧血染长空 , 以身许国壮山河” , “舍身为国 , 虽死无憾” 。 正是航天人这一腔热血 , 这一份勇敢无畏 , 才让我们的航天服顺利“飞天” 。
神舟十三的“黄金圣衣”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 , 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 , 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 , 在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
翟志刚身穿舱外服出舱执行任务
18时32分 , 胡锦涛主席拿起话筒和航天员亲切通话 , 询问航天员太空行走的感觉 。 翟志刚兴奋地向胡主席报告:“感觉很好 , ‘飞天’舱外服穿着舒适!”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兴奋地向胡锦涛主席报告
“飞天”舱外航天服是我国研制的第一代轨道基舱外航天服 , 其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完全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 。 技术上具有创新性、独特性 , 具备了执行一般的轨道出舱作业和较为复杂任务的活动操作能力 , 在神舟七号任务中成功实施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 “飞天”舱外航天服的成功研制和首次出舱活动的成功实践 , 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出舱活动的核心技术 , 为后续空间站等大型空间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维修奠定了坚实基础 。
2021年7月 , 神舟十二号的两位航天员聂海胜和刘伯明相继成功出舱 , 进行中国空间站的第二次舱外任务 。 这时 , 他们身上穿着的是我国第二代“飞天”航天服 。
第二代的“飞天”航天服已经与第一代“飞天”航天服迥然不同:它的头部变得更方正 , 里面加开了一道“天窗” , 便于仰视;头部两侧的照明灯与摄像头进一步实现了集成 , 整体安置在头部 , 便于安装;经过改进的金属关节与加压手套令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操作更加灵活精密;航天服的蓝色条带显得更加灵动飘逸 , 展现了别具一格的美感 。
第一代、第二代“飞天”航天服展示图
为了作出区域划分 , 神舟十二号的另一套航天服的条带是红色的 。 “自古红蓝出CP” , 有网友戏称 , 在太空 , 我们也实现了“红蓝融合” 。
2021年11月 , 神十三女航天员王亚平出舱时穿着一套金黄色基调的新一代舱外航天服 , 被网友称为“黄金圣衣” 。
神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身穿红色条带舱外服、王亚平身穿黄色条带舱外服出舱执行任务
有资料称这套航天服要比其他我们航天员之前使用的航天服轻很多 , 老式航天报和神舟十二号乘组使用的航天服的重量每套都在120公斤左右(一说130公斤) , 但这件黄金圣衣仅重90公斤 , 大幅减重了30公斤 。
未来 , 航天服将根据航天任务的发展要求而不断的革新进步 。 航天服承载着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梦想 , 是人类冒险精神和智慧的一种图腾形式的表达 , 它代表着人类能够走到没有最远只有更远的地方 。
眼下 , 神舟十三的航天员们正穿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航天服 , 在太空上进行式地完成着我国太空站的建设旅程 。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 , 航天事业任重道远 。 我们期待着航天员们身着“飞天”战衣 , 在浩渺太空中探索宇宙 , 为我们带来更多美好和惊喜 。
推荐阅读
- 纳米电子学的新研究
- 疫情多点出现,是时候松懈防疫措施了?
- 同时间同地点的赶紧报告!安徽三地紧急寻人
- 中国研发的CIPS和美国主导的SWIFT有什么区别?
- 没有生殖隔离的世界将会是怎么样?1984年3月9日“试管羔羊”诞生
- 有毒蛇和无毒蛇进行交配,它们产下的小蛇是否有毒?
- 人类和黑猩猩存在生殖隔离吗?理论上讲会产生后代吗?
- 贵州省首家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 深埋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发现了变形和多孔的花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