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救下溺水男孩成英雄,可后来却感叹:早知道这样当年还不如不救( 二 )


最终经过及时的抢救 , 余斌和另一位同学都脱离了危险 , 唯独池越忠因本就体弱 , 加上在水里呆的时间太长 , 最后遗憾的抢救无效去世 。
一个15岁 , 如花一般的年纪 , 为了救2个比自己小的孩子 , 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 她的事迹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
鉴于池越忠的英雄事迹 , 在她牺牲后 , 市团委追授了其革命烈士的身份 。
而王志胜呢 , 他也成了当地百姓口中的英雄 , 至于被救起的余斌 , 在知道这个大姐姐因为救他而牺牲时 , 他难受了好几天 , 当时他暗自发誓 , 长大后也要做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 。
只是世事难料 , 没有人能清楚的预知到自己的命运 。
余斌原本出生于一个幸福的家庭 , 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 在余斌出生后 , 父母都对他很宠爱 , 不过因为溺爱的关系 , 导致余斌从小养成了十分自我的性格 。
虽然经历了溺水事件 , 让他的内心备受煎熬 , 却没有改变他的本性 。
父母在这件事上也没有做出一个良好的示范 , 反而对余斌更加溺爱起来 。

有时候余斌因为一些琐事 , 和其他同学发生口角和打架事件 , 其母亲非但没有弄清缘由 , 好好和儿子分清利害关系 , 反而一再偏袒 , 责骂他人 。
甚至后来余斌不写作业时 , 身为大学教授的母亲 , 竟然还帮着写作业 , 时间一久 , 余斌因缺乏管教 , 性格愈加恶劣 。
在高中没读几年 , 余斌就辍学了 , 父亲本打算给儿子找几份工作 , 结果余斌都干不长 。
母亲觉得儿子出去找工作 , 也是受苦 , 不如呆在家里 , 反正夫妻俩也养得起 , 有这种思想 , 焉能让人成大器 , 因为太过纵容的关系 , 余斌开始游手好闲 , 接触了一些社会闲杂人员 , 整日与狐朋狗友厮混在一起 。
这段时间里 , 余斌先后好几次因聚众打架斗殴被警方拘留 , 还是其父母出面通过关系 , 才把儿子保释了出来 。
母亲的纵容 , 加剧了余斌的堕落 , 余斌开始变本加厉 , 他竟然加入了涉黑团伙 , 成了其中的骨干 。
1998年10月 , 余斌竟与其他团伙策划并实施了一场绑架案 , 因为被绑架的受害者极力抵抗 , 丧心病狂的余斌 , 竟一怒之下将其殴打致死 。
有命案在身 , 余斌不出意外被判处了死刑 。
这就是余斌堕落的整个过程 , 而得知了余斌的堕落历程后 , 记者很好奇王志胜的反应 , 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
王志胜了解了余斌的经历后 , 心里有些懊悔和自责 , 这时他联系了当年救下的另一个孩子 , 王锐 , 得知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一名优秀的军人 , 王志胜嘴角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两个孩子被救 , 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 这很大程度上跟家庭教育有关系 。
思考许久后 , 王志胜决定以两个孩子为原型 , 制作一部电影《冰裂》 , 在太原免费上映 , 据说首映当天 , 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走进了电影院 , 而其中所映射的哲理 , 值得每一位家长反思 。
锒铛入狱后的余斌 ,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 , 曾幡然悔悟 , 临刑前 , 他哭着对母亲说道:妈 , 去池姐姐的墓碑前 , 替我道个歉 , 我对不起她 , 下辈子做牛做马 , 再报答她的恩情 。
【他救下溺水男孩成英雄,可后来却感叹:早知道这样当年还不如不救】说了这么多 , 其实为人父母又有哪个不爱自己子女的 , 但爱不代表溺爱 , 笔者也是一名父亲 , 教育子女不求他大富大贵 , 但求他行得正坐得直 , 做一个有底线有道德的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