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大进展,中科院的二氧化碳制汽油研究项目,成功了!( 二 )


最后 , 选择性地形成属于汽油范围的异链烷烃和芳烃 , 并从沸石孔中扩散出来 。
此外 , 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和产物的选择性可以通过改变Na-Fe3O4与沸石的质量比来调节 。

总之 , 从原理上讲 , 二氧化碳制汽油并不是特别难 。
但问题是 , 这种方法还是要消耗能量的 , 而且现阶段成本很高 。 意义何在?
研究小组也承认 , 制备确实需要特殊的催化剂 , 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 甚至比制备的能量还要多 。 但其意义在于 , 这种方法可以固化能量 , 便于运输 , 固化能量本身也是一个固碳的过程 。
至于消耗的能源 , 可以选择风电、光电等在整个电网中占比不高 , 未来有成本降低前景的 。 当然 , 这条路线的前提是使用其他清洁能源作为补充替代—— , 与可控核聚变等终极解决方案的探索并不相同 。
可以理解 , 中科院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技术不仅为能源固化、储存和运输提供了新的途径 , 也为碳中和计划和可控核聚变商业化提供了更多的缓冲时间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健康生 , 已获博士学位 , 目前为硕士生导师 。 长期从事二氧化碳催化转化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
作为负责人或核心骨干 , 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项目(A类)、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企业重点发展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 。
通讯员孙健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课题组组长 。
碳小分子催化转化的长期研究 。 获得日本工程院院士N. Tsubaki教授的博士学位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 。 作为《自然催化》等国际知名期刊的审稿人 。

最后 , 还有一个问题 。 是不是只有中科院在做固碳储能的思考和探索?
不完全是 。 还有其他人在做 , 比如比尔盖茨 。

他的方法是利用生物本身的光合作用 , 把光能变成生物能 , 然后合成燃料 。 但他的方法有几道中间工序 , 效率低 , 消耗大量耕地 。 所以一直没有特别重大的突破 。

相比之下 , 中科院直接采用光能一步转化为化学能的方案 , 更先进、更高效、更环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