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亚洲首次发现侏罗纪早期“有甲类”恐龙

中新社昆明3月16日电 (陈静)16日 ,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脊椎动物研究团队在国际生物学著名期刊《eLife》上报道了一件基干有甲类恐龙的化石骨架 , 依据其头骨、脊椎和肢骨的自近裔特征 , 认为是一新属种 , 取名为科氏玉溪龙(Yuxisaurus kopchicki) , 可以确认其为亚洲最早的有甲类恐龙 。

从平板式剑龙到坦克式甲龙 , 有甲类恐龙是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类生物 。 有甲类恐龙化石在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岩石中较为常见 , 但在近2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地层中则很少发现 。
科氏玉溪龙发现于玉溪市易门县脚家店村1.9亿年前的早侏罗世地层中 , 是在亚洲发现的迄今最早的有甲类恐龙 。 化石是一件较为完整的骨架 , 包括部分头骨、下颌、脊椎、肢骨和骨刺或骨板 。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 新化石和有甲类恐龙的基干类群 , 如德国莫阿大学龙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 而与甲龙类和剑龙类的形态特征明显不同 。 当前研究认为 , 有甲类恐龙起源于大约2亿年前 , 但具体起源地尚不明确 , 玉溪龙在亚洲的发现 , 表明此类群在出现之后 , 迅速分化并迅速扩散 , 在约不到300万年内就实现了全球分布 。
虽然以前在云南发现过有甲类恐龙化石 , 但化石较为零散 , 不足以建立一个有效的生物属种 。 本次的发现 , 首次提供了足够多的化石材料 , 可以确认其为亚洲最早的有甲类恐龙 。 玉溪龙是剑龙和甲龙的祖先类型 , 可以帮助了解有甲类早期成员的形态特征 。 新发现的化石骨骼中 , 包含了120多个骨刺或骨板 , 具有不同的形态 , 表明有甲类恐龙在早侏罗世就有遍布全身的厚重骨板覆盖 , 形态已经趋于多样化 。 科氏玉溪龙为植食性恐龙 , 主要为四足行走 , 但当需要时 , 可以用前肢来抓取植物嫩叶 。 (完)
【特征|亚洲首次发现侏罗纪早期“有甲类”恐龙】【编辑:刘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