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钢硬100亿倍,宇宙中的“最硬”物质!此“硬菜”来自中子星( 二 )


而原来原子核中还有大量的中子 , 这些中子因为引力被凝聚组成在一起 , 形成了这样的中子星 。

中子的发现十分偶然 , 它是在1932年 , 由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在一场实验中意外发现的 , 还因此获得了三年后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那时候并没有人能够联想到 , 中子也能形成一种行星 , 直到1934年来自威尔逊天文台的一篇文章预言了中子星的存在 。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 原子虽小 , 但是其内部还拥有着极其宽广的压缩空间 , 要知道 , 原子核仅仅只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 , 只是说这种压缩的环境得在非常极端的情况下才能做到 , 这对于当代人来说觉得匪夷所思也很正常 。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 , 中子星的核意面究竟有多么坚硬?

核意面
中子星因为被压缩成了一个致密的天体 , 导致其引力也是大的吓人 , 根据中子星的模拟结构来看 , 中子星就像是一个意大利面团一样 , 中子和质子的集合形成了一个紧致的内核 。
它们没有很固定的形状 , 因为少了电子的相互约束 , 质子的行动很是自由 。 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大 , 核的形状就像是意大利面一样 , 又因其硬度极大 , 难怪被取名为核意面 。

而站在微观的角度上 , 中子星的压缩已经完全涉及到了原子的层面 , 相比较于碳炔 , 在硬度上的确是具有压倒性的胜利的 。
与钢的硬度相比 , 它的硬度足足强出了一百亿倍 , 在这种情况下 , 估计除非是内部的引力突然消失了 , 不然谁也没有办法将这物质切下一块来 。
但是随着引力的消失 , 其中的中子没有中子星的加持 , 自己还会发生衰变 , 释放出反中微子 , 变成一颗质子 。

结语
核意面这种概念听上去实在是有些太过遥远了 , 其模型至今也都是人类通过理论模拟出来的 , 毕竟这种物质到达这种地步已经是十分危险了 。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 , 他没有黑洞那么可怕 , 我们或许可以利用它的巨大质量 , 将空间扭曲 , 未来的虫洞穿越可能也会变成现实了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