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大河恋》,解锁大虹鳟,也寻找着生命的意义( 三 )


灵光乍现 , 我突然想起一个细节 , 我上次来钓鱼时 , 曾随口问过:既然没人喂养 , 这里面的鱼都吃什么呢?
朋友挠挠脑袋 , 赧然说他也不太清楚 , 但是后来聊天的时候 , 他不经意间提到过一句 , “朋友的朋友”曾经在这里钓到过一条大鳟鱼 , 带回去剖开肚子 , 发现胃里面都是飞蛾、甲虫一类的昆虫 。

金鳟啄食花瓣
哦 , 看着对面绿荫浓密的青山 , 我恍然大悟 , 原来这些树林和灌木丛就是池中鱼儿的天然投食机啊!
没有飞蝇钩也无妨 , 我选了一只最小号的曲柄钩 , 挂了一个既像蝎子又像虾一样的小号软虫 , 然后轻轻晃荡到对面的树丛下面 。
因为没有夹铅 , 软虫的比重也比较小 , 因此能看到拟饵落水之后晃晃悠悠地缓缓下沉 。
拟饵一边下沉 , 我一边缓慢回收 , 边收边停顿 。
仿佛看到一道阴影闪现 , 突然 , 一个清晰的咬口 , 犹如一道电流 , 沿着前导线、主线一路传递到竿梢 。
我正在收线 , 顺势一扬竿 , 中了!

我钓获三倍体虹鳟
水中的鱼儿左突右串 , 然后猛然跳出水面翻滚着甩脑袋 , 哇 , 传说中的死亡翻滚式“洗鳃” 。
看到中鱼了 , 我强压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 尽量把鱼竿压低 , 把鱼控制在水面以下 , 同时快速转动渔轮 , 收回鱼儿 。
收到岸边 , 我趁它还没怎么反应过来 , 迅速掏出路亚钳 , 干净利落地把鱼夹了起来 。
哇 , 一尾漂亮的鳟鱼!

朋友路到的七彩鲑
我提着这条鱼仔细打量 , 只见它圆头钝吻 , 体形修长匀称 , 纺锤形的身体显得异常结实 。
它的侧线以上呈青灰色、侧线以下银灰色 , 典型的中上层鱼儿保护色 。
它的周身泛着银色的光泽并均匀地撒着一些深色斑点 , 鱼鳍上尤其明显 。
后来请教当地的养殖专家 , 被告知这是一条没有生殖能力的三倍体虹鳟 , 属于人工繁殖的幼苗 , 看体形是在野外长大的 。
接下来我和朋友用软虫又分别钓获了一两条鱼 。
这个小小的宝藏池塘 , 里面鱼的品种还不少 。
经专家鉴定 , 我们的鱼获既有虹鳟 , 又有鲑鱼 。

笔者钓的雌性虹鳟
看着这些小精灵 , 再回溯上游密密匝匝的养鱼池 , 我似乎进一步理解了葛兰博士的那句话 , “生命是奔放的 , 它们总能找到出路 。 是的 , 总能找到出路!”
记得《大河恋》中有一个场景 , 有次保罗和他哥哥诺曼以及父亲一同去钓鱼 , 他用一枚飞蝇钓到了一条巨大的鳟鱼 , 然后很得意地对父亲说 , 我现在已经知道蚊虫怎么想的了 , 再过三年 , 我就能知道鳟鱼是怎么想的了 。
“虹鳟性情极为活泼 , 能跳跃摄饵 , 以陆生昆虫、水生无脊椎动物及其他小型鱼类为食;虹鳟的幼体阶段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主;成鱼以鱼类、甲壳类、贝类及陆生和水生昆虫为食 , 也食水生植物的叶子和种子;在海里生活时则以小鱼及头足类为食 。 ”
这是百度百科上对虹鳟的简要介绍 , 我后来仔细想了一下 , 也正因虹鳟荤素不忌、不挑食的习性 , 才使得它们能在野外生存并长大 。
再加上这片水域常年水温在25摄氏度以下 , 水量充沛 , 含氧量丰富 , 所以这片小小的池塘成了它们的一个乐园 。

朋友绝佳的手竿钓位
我们解锁虹鳟之后 , 也有点“提鱼而立 , 为之四顾 , 为之踌躇满志”的欣喜和得意 。
艾萨克·沃尔顿在《钓客清谈》中盛赞鳟鱼是淡水鱼之王 , 又夸奖鲑鱼是王中之王 , 因为早在400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它们的生命中蕴含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

手竿钓获的七彩鲑
孩童时代的我曾经在赵忠祥老师解说的《动物世界》中看过这样的故事:来自海洋深处的大马哈鱼(太平洋鲑)逆流而上 , 沿着入海口回到河流 , 然后迎向瀑布 , 跳过陡坎 , 越过浅滩 , 逆流而上 , 一路跋涉 , 历经坎坷 , 最终回到阿拉斯加冰天雪地的出生地产卵、繁衍后代 , 然后轰然死去 。
当时震撼之余就很好奇生命对它们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 , 难道就仅仅是为了DNA的延续?纯粹是千万年的遗传密码的驱使?
由此我也开始思考人类生命的意义 , 却茫然而无所获 。

小朋友手竿钓到的鲫鱼
岁月渐长、经历渐多 , 我现在懂得了 , 也许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 只有我们自己的努力 , 才能赋予生命以意义 。
甚至努力的过程 , 就是生命的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