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星系是暗物质“蜗居”的场所(三则)


矮星系是暗物质“蜗居”的场所(三则)


文章图片


矮星系是暗物质“蜗居”的场所(三则)


矮星系在宇宙进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天文学家认为 , 矮星系可能是最早形成的宇宙星系 , 从矮星系演变成了大星系 。 迄今为止 , 矮星系是天文学家在太空中发现的一种最多的星系 , 其中包含了宇宙中最多的天体 , 矮星系构成了宇宙结构的基本单元 。 大约有120到200个矮星系独自地绕银河系转动 , 但天文学家迄今发现了其中的20个 。
矮星系的形成成了星系物理学的一个谜题 , 矮星系的诞生和成长可能与暗物质有关 , 这是宇宙物理学的难题之一 。 矮星系有“两个之最”的特征 , 第一:矮星系是最小的星系 , 第二 , 矮星系是昏暗的星系 。 最小的矮星系在宇宙学中成了最大谜题之一 , 矮星系十分昏暗 , 天文学家发现它们的难度随之增大 , 通过使用最高分辨率的望远镜 , 天文学家在银河系附近的区域发现了少量的矮星系 , 大量的矮星系可能环绕在银河系的周围 。

什么是宇宙的再电离?再电离指的是宇宙中氢气体发生的“第二次电离” , 宇宙在再电离的过程中变得透明 , 早期的光子从释放的源头自由地穿行到整个宇宙 。 再电离的开始意味着宇宙黑暗时期的结束 。 早期宇宙的气体物质发生了再电离 , 这是宇宙气体物质第二次发生的相变过程 。 主要是重子类的粒子聚合成了氢原子 , 再电离一般是指氢气体的电离 。 宇宙原初的氦原子经历了相同的相变过程 , 这是氦气体发生的再电离 , 再电离已是天体物理学目前的主要研究课题 。
物质在宇宙大爆炸的初期处于高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态 , 在宇宙诞生后的30到40万年 , 宇宙在自身膨胀的过程中逐渐冷却 , 质子和电子开始复合为氢原子 , 几近完全中性化的宇宙进入了平静的黑暗时期 , 恒星和星系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 , 宇宙中充斥了暗物质、氢和氦的气体 , 气体物质在暗物质引力的牵引下开始聚合 , 最终形成了恒星和星系 , 巨量的光子从恒星内发出 , 强大的光辐射将恒星附近中性氢原子内的电子剥离出来 , 氢原子失去电子的现象被天体物理学家称之为宇宙的再电离 。
今日宇宙的星际介质气体已被高度电离 , 回顾宇宙的发展史 , 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宇宙的再电离 。 从宇宙的大爆炸时刻到之后的大约30到40万年 , 宇宙太空充满了电离态的气体物质 , 经过了30到40万年 , 宇宙逐渐冷却 , 中性气体态的宇宙变得不透明 , 进入了宇宙学概念的黑暗年代 。 恒星、类星体和星系在宇宙诞生后的4亿、5亿或6亿年开始形成 , 宇宙的再电离过程开始产生 , 再电离过程在宇宙诞生后的大约10亿年基本完成 , 结束了黑暗年代的宇宙再次变得透明 。
宇宙再电离伴随了第一代恒星发出的第一缕光 , 早期恒星和星系发出了高能光子 , “光电效应”使得星系附近稀薄的气体原子发生了电离 。 电离区域随星系的形成不断扩大并相互连结 , 一旦电离区覆盖了所有的宇宙星系介质时 , 再电离过程就结束了 。 宇宙再电离是星系形成与演化的关键阶段 , 在宇宙再电离的研究领域存在很多的空白和模糊之处 。
在宇宙诞生后的9亿年 , 太阳系的诞生幸运地遇上宇宙的光明年代 , 在宇宙诞生之后的10亿年 , 奇异的暗能量开始加速宇宙的膨胀 , 透明的宇宙似乎随之变得黯淡起来 。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天文与物理系的科研人员在宇宙再电离的观测和研究中取得了进展 , 他们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发表的成果加深了人们对宇宙再电离过程的理解 。

罗塞塔上演坠毁的“告别演出”经过12年的漫长飞行 , 欧航局发射的罗塞塔迎来了最后的时刻 , 罗塞塔追踪彗星67P的最后一站定在彗星上的一个撞击点 , 作为轨道飞行器的罗塞塔和着陆器菲莱刚好落在彗星67P的两个相反地点 。 罗塞塔和菲莱的通讯将在2016年2月关闭 。
罗塞塔是人类发射的第一个绕彗星转动的航天器 , 它是第一个坠毁在彗星表面的飞行器 。 2014年 , 罗塞塔在和彗星67P实现了“对接” , 在彗星表面投下菲莱着陆器 , 菲莱是第一个降落在彗星表面的探测器 , 在实现了有控制性的着陆之后 。 菲莱一度中断了信号联系 , 罗塞塔等待了漫长的7个月 , 随后收到了菲莱的信号 , 2015年6月 , 罗塞塔和菲莱重新建立信号联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