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到达拉格朗日点( 二 )


BIT说:思路很简单 , 但是需要大家的配合 。
首先 , 根据探测人员的数据 , 确定一个100%确定的可以通过的拉格朗日点 , 母舰首先通过此点穿过密集天体;那么此时 , 这个点也就失去了作用 , 至少在139个开普勒星日之内毫无作用 , 因为他已经产生了扰动 , 不允许任何一个巡航舰通过;但是 , 在母舰通过拉格朗日点的时候 , 会进行记录 , 确定到底什么样的三体星系统才能产生如此的拉格朗日点 , 然后每个三体星系统在是否具备一个可以通行的拉格朗日点这个角度上 , 都可以被记录的数据进行刻画和表征 , 比如每个三体星系统有5个关键特征:(1)三体星之间的距离平均值、(2)三体星的引力大小、(3)三体星周围是否存在小卫星、(4)三体星的自传速度及(5)三体星的平均扰动
然后就可以把每一个三体星系统表示为特征空间的一个点 , 假定待判别的这个三体星系统是a-b-c系统 , 我们就找在特征空间上距离a-b-c系统最近的K个三体星系统 , 认为这K个最近的三体星系统在是否具有可通过的拉格朗日点这个问题上具有相似的属性 , 简单点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如果这K个三体星系统当中的多数都具备可以通行的拉格朗日点 , 那么这个a-b-c系统也有可通行的三体星系统;那么...
BIT还没来得及继续说 , 星牛就打断道:从现在的结果来看 , 只有一个疑似拉格朗日点基本确定可以通过 , 像你说的 , 就算真的找到了这样的K个星体系统 , 这K个也很可能都无法判断他们是否有拉格朗日点 , 也就没法通过这种类似“投票表决”的方式判断这个a-b-c系统...
BIT哈哈一笑:可以通过虚线脉冲(虚线脉冲就像它的名字一样 , 是断断续续的一段脉冲 , 可以通过计算使得一段脉冲在经过三体星系统的时候恰好处于无脉冲的区间 , 这样可以避免这个三体星系统真的存在拉格朗日点 , 却因为察觉到有脉冲通过而发生扰动的情况)在这个点附近的几个三体星系统进行测量 , 但是由于每次发射虚线脉冲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 我们没办法通过这种方式覆盖更大的范围从而找到足够多的副拉格朗日点让整个舰队一次性通过;通过发射几次虚线脉冲 , 比方说找到10个三体星系统 , 他们是否具备让巡航舰或者母舰通行的拉格朗日点对我们来说就是已知的了 , 然后我们就可以在这几个已经判断出来的星体系统所在的区域内 , 通过刚才的方法找到哪些系统还有拉格朗日点 , 找到足够多个具有可通行拉格朗日点的三体星系统直到能够满足我们的所有舰队一次性通过为止 。
星牛思忖很久 , 欲言又止 。
BIT看透了星牛心中疑虑 , 补充解释道:随便指定一个K , 谁也无法保证这个数能不能判断准确 , 可能K个三体星系统里面有或者没有拉格朗日点的三体星系统数量一样 , 甚至是多数没有 , 但是K+1或者K+2就变成多数都有了 , 那也说不定 。
星牛听完认同地点点头 。
BIT :这个问题的确存在 , 所以 , 为了将这个可能性尽量减小 , 我们并不是只进行一轮就直接让密集三体星区域另一侧大部分巡航舰直接通过 , 而是进行多次调整:通过五到十次确认 , 增大或者减小K的值 。
具体来说怎么调整呢?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利用十个已知星体系统当中的一个作为假想的待判别星体 , 利用其它九个作为我们的参照星体 , 我们就不断地调整K , 也就是说判断K个星体里面的多数是有还是没有;进而判断这个假想星体 , 因为我们实际上知道他到底有没有拉格朗日点(通过虚线脉冲测量得到) , 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每次的K的效果 , 到底能不能判断准确 , 我们进行十次甚至更多次 , 找到一个让所有已知星体的判定结果都准确或者准确率最高的一个K , 然后再拿这个K值以及上面的方法去判定未知星体系有无拉格朗日点 , 这时候的K是一个相对靠谱的值 , 当然了 , 理论上进行的调整次数越多以及我们已知的星体系统越多 , 我们找到的这个K才越准确 。 但是...我们的补给没有那么多 , 在保证未来舰队可能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时不至于被动 , 我们只能先进行十次虚线脉冲的测量 。
不过有个风险就是 , 既然是预测 , 肯定就会有一定的风险 , 如果哪个三体星系统判断失误 , 那就意味着从这里通行的巡航舰...
大家都明白了 , 这时候舰长经过短暂的思考 , 下达了按照BIT的方案执行的命令 。
实际的结果如何呢?
02—掉书袋【1】 上述情节是对K-近邻(KNN)分类算法的一个通俗演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