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超过10万米,进入木卫二地下冰洋,会发现什么神奇物种?( 三 )



因此 , 科学家们怀疑欧罗巴的冰壳下面 , 拥有一个全球性的海洋 。
这种猜测不仅仅因为“潮汐加热效应”的存在 , 欧罗巴表面那些被木星强大潮汐力压出的裂纹 , 也是一个强力证据 。

由于欧罗巴已经被木星潮汐锁定 , 所以它总是保持一个方向对着木星 。
而固定的压力模式应该会形成特定的、可预测的破裂痕迹 。 但是 , 欧罗巴表面只有新近出现的裂痕才符合预测的样子 , 那些古老的裂纹则并没有什么规律 。

这种情况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 , 那就是欧罗巴表层的自转速度要比内部快一些 , 冰面下的海洋将外壳与更下层的地幔分隔开 , 冰壳在木星的重力牵扯下被撕裂 。
另外 , 1995年12月7日接近木星的“伽利略号探测器”在木星和欧罗巴之间探测到了感应磁场 。 对此最简单的解释就是 , 欧罗巴拥有一个靠近表面的全局导电层 。

后面的测量分析结果表明 , 这个导电层位于冰壳下约30公里的位置 。
至此 , 欧罗巴拥有一个全球性地下海洋 , 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
根据表面几个陨石撞击坑 , 科学家们推算出冰壳的厚度大约在10 ~30公里 , 与地球地壳的厚度差不多 , 而海洋的深度超过了100公里 。

让人惊讶的是 , 结合欧罗巴的体积 , 科学家们还估算出它液态水的含量是竟然是地球的两倍以上 。
知道了欧罗巴上有海洋 , 同时也知道了海洋的规模 , 此时让科学家们感到好奇的 , 还有一个的问题——海洋成分 。

最开始 , 根据伽利略号探测器的数据 , 人们推测海洋成分主要是硫酸镁盐 。
但2019年6月 , 加州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 , 通过研究分辨率更高的光谱数据 , 证明欧罗巴上的盐不是硫酸镁盐 , 更有可能是氯化钠 , 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食盐 。 并且哈勃望远镜的观察数据也支持这一发现 。

由此推测 , 欧罗巴上的海洋是咸的 , 而且跟地球上的海水应该没有什么区别 。
此外 , 由于木卫二表面有厚厚的冰层 , 在各种宇宙辐射的影响下 , 水分子会被分解氢元素和氧元素 , 然后进入冰层下的海洋中 。

因此 ,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科学家理查德·格林伯格(Richard Greenberg)曾在2009年估计 , 木卫二海洋中的氧气含量 , 足以支撑一个繁茂的生命世界 。
海洋、氧气、地热 , 将这三个关键词联系到一起 , 你会想到什么呢?没错 , 就是生命 。

就像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深海生物学家蒂莫西·M·尚克 (Timothy M. Shank)说的那样 , 木卫二的海底环境与地球海洋底部的“热液出口”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 而地球海底热液出口处存在着许多生命形态 , 所以 , 如果欧罗巴上没有生命 , 那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
那么 , 如果欧罗巴庞大的海洋中真的存在生命 , 并且还是相对高级的生命 , 它们会长什么样呢?

电影《欧罗巴报告》中出现的 , 类似章鱼的生物 , 很可能就是最终的答案 。
这可不是编剧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 , 因为如果要在地球上找出一种最像外星生物的生物 , 那章鱼绝对毫无悬念地排在首位 , 它们实在太特别了 。

当然 , 这里说得“特别”可不仅仅是特别好吃 , 而是它们从基因、行动方式以及组织构成 , 都和其他地球生物有非常大的差别 。
先来看看它们的外表 。 章鱼有八个腕足 , 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 , 这些腕足其实已经可以被称为“手臂” 。 它们围绕嘴巴 , 并通过网状结构在底部附近相互连接 。

根据序列位置 , 章鱼的手臂可以分为四对 , 其中最后面那一对 , 通常用于海底行走 , 其余的则用于觅食 。
每个腕足的内壁上 , 都覆盖着圆形的粘性吸盘 , 这些吸盘能够让章鱼完成很多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动作 , 比如拧瓶盖 。

除了外观 , 独特的神经系统也是章鱼成为“异类”的关键 。
比如章鱼有9个大脑 , 也就是一个主脑和八个在腕足上的副脑 , 由于腕足上布满了神经元 , 这些神经元能够忽略大脑的指令 , 自己进行独立运作 。

再比如章鱼有两套记忆系统 , 一套是大脑本身的记忆系统 , 而另一套则直接和吸盘相连接 。
这就使得章鱼的每一根腕足 , 似乎都有自己的意识 , 当中枢大脑下达一个指令之后 , 八条腕足能够自己“思考” , 然后选择最优解 。

等于章鱼已经将怎样操控身体这个思考的过程进行了“外包” , 分给了各个触手 , 然后触手又通过密密麻麻的神经元进行局部控制 , 从而实现了极强的环境随机应变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