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将进入全面建造阶段,建成后可以进行哪些科研?( 二 )



下面简单列举几个相关的项目:
1、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
空间站内是微重力环境 , 航天员在微重力环境下执行长期任务时 , 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 比如他们的肌肉会萎缩 , 体液会减少 , 骨质会流失等 。
那么航天员本身就是空间站实验的一部分 , 对他们身体的各项指标变化进行记录和研究 , 可以探究空间环境各因素对生命体细胞、组织、器官等各层次的影响与作用机理 , 认知生命体太空生长发育与繁衍规律 , 以及人类长期在太空生存可能面临的健康保障问题 。

这样说吧 , 如果未来的某一天人类要进行星际移民 , 那么很可能要在太空中遨游很长一段时间 , 空间站有关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的研究 , 就是为这个做准备的 。
另外 , 空间站的环境会让微生物细胞发生大量变化 , 改变其生长速率、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对宿主组织的入侵能力 , 甚至改变它们的遗传能力 。 微重力还能增强微生物引发疾病的能力 , 我们可以利用微重力来挑选出致病能力最低的病毒毒珠 , 然后利用这些毒珠在地面上开发疫苗 。

2、微重力物理科学实验
微重力物理科学主要研究物质运动的本质规律 , 建立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系统;还可以进行极端条件下超冷原子物理、低温量子相变等前沿实验;开展基础燃烧特性与机理、新材料空间制备等研究与应用 。
比如冷原子的研究 , 当把原子的温度降到尽可能低时 , 一群原子会突然展现出步调一致的属性 。 这种性质就叫作“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 大量原子的动量都呈现同一个值——零 。 通常情况下 , 这种状态不会发生 , 因为只要有温度 , 热运动就存在 , 原子都在平均位置附近振动 。

而一旦达到这种状态 , 一些奇特的性质就出现了 , 比如液体在管道里流动不需要压力推动 , 而只需要最开始让这些液体流动起来 , 此后它就会一直流 , 管壁摩擦、液体内部的粘滞效果好像消失了 。
但是 , 在地球上研究这种状态的原子 , 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上总有误差 , 其中一个误差就来自于重力对原子的影响 。 虽然科学家在地面上可以使用磁力抵消一部分重力 , 但总是不能很精确 。 而如果搬到空间站的超微重力实验柜中 , 这种影响就几乎完全消除了 。
于是 , 地面上可以把原子冷冻到十亿分之一开尔文的温度 , 搬到空间站后就有了突破的可能 , 而且突破幅度理论上还不小 , 能达到一万亿分之一开尔文 。 在这样低的温度下 ,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可以维持很长时间 , 这对基础物理研究的作用非常大 。

3、研究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 , 发展空间新技术与应用
在空间站上 , 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巡天光学望远镜和高能宇宙辐射探测器等设施 , 开展长期深入的天文观测 , 研究暗物质与暗能量、宇宙线起源、宇宙形成与早期演化等重大问题 。
空间新技术与应用领域 , 主要包括了在轨制造、空间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空间信息及精密测量等空间新技术 , 提升我们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的能力 。

4、发展太空合金冶炼技术
在地面上 , 金属合金从液体状态冷却形成晶体时 , 由于重力的影响 , 液体里会发生对流 , 形成的晶体会向下沉淀 , 产生的晶体结构会受到一定影响 。
但在失重的太空中 , 不存在对流和沉淀 , 科学家们可以控制凝固的过程 , 从而更好地研究金属冶炼的原理 , 帮我们改进工艺 , 制作出质量更小、强度更高的新型材料 。

5、衰老过程研究
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 , 人体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很多变化 , 比如骨质疏松、心脑血管退化 , 以及皮肤变化、身体平衡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变化等 , 其中很多变化与人衰老过程相似 。
这就为衰老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模型 。 而且 , 不像真实衰老过程 , 失重条件下生理机能的改变不受众多复杂因素干扰 。 科学家可以根据相关研究 , 开发出治疗骨质疏松以及抗衰老等新型药物 。

总之 , 空间站提供的是一种微重力环境 , 很多在地球重力环境下难以完成的实验 , 在空间站都可以完成 , 尤其一些高精尖的前沿科技 , 需要空间站那样的实验环境 。
结束语
神舟十三号已经在轨飞行五个多月了 , 距离返回地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 神十三返回之后 , 我国空间站将转入全面建造阶段 。
2022年必定是不平凡一年 , 在全球疫情肆虐以及并不太平的大环境下 , 我们仍旧可以见证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伟大奇迹 , 见证空间站工程的多个“首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