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往事,从美苏争霸,到中国迎头追赶( 二 )



不过此时双方对抗性质的太空竞赛 , 随着尼克松访问苏联等历史事件逐渐偃旗息鼓 。 双方签订的一系列文件 , 不仅标志着军事性质的太空竞赛基本结束 , 也标志着双方在法理上可以实现正式合作 。 1975年7月17日 , 在美方三位航天员、苏方两位航天员的操作下 , 阿波罗18号飞船和联盟19号飞船在地表200千米的高度上成功对接成功 , 在1天23小时的飞行后 , 二者随后各自返回地球 。 在打开舱门的那一刻 , 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与美国航天员托马斯·斯坦福德紧握双手 , 这标志着太空竞赛的结束 , 两个超级大国开始了和平利用太空进程的可能性 。

上世纪80年代后 , 开发“永久载人空间站”的构想再次被提出 , 也就是国际空间站的前身 。 1985年 , 欧洲11国加入 , 随后 , 加拿大、日本和巴西也加入 , 准备与NASA一道共同开发这一宏伟的计划 。 1984年 , 美国总统里根批准空间站计划投资80亿美元 , 1991年美国总审计署发布报告 , 认为“自由”号空间站研制和30年运行的总费用可能达到1180亿美元 。 由于欧洲当时出现财政危机、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故 , 以及空间站在政治上意义逐渐消失 , “自由”号空间站不得不再次缩小规模 , 甚至建造国际空间站的计划也被暂时搁置 。
和平号空间站
美国停止空间站发展规划后 , 苏联开始建设人类唯一的空间站——和平号(Mir) 。 1986年2月19日 , 质子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基地升空 , 将和平号的核心舱送入太空 。 相比此前单舱的礼炮和天空实验室 , 它最大特点是模块化组装 , 这意味着空间站建设需要通过近地轨道集合的方式完成 , 降低了每次航天发射的载重需求 , 每一个模块也可以在保证接口一致的情况下具有完全不同的独立功能 。

在无法以充足财政来维持费用高昂的航天事业的局面下 , 美国开始拉拢俄罗斯 。 一直到苏联解体 , 美国才有机会和俄罗斯展开实质合作 。 美国希望将国际空间站计划与俄罗斯“和平2号”空间站进行整合 , 而俄罗斯希望借助美国的支持来完成新型“曙光”号空间站的发射 。 1993年 , 俄罗斯决定加入美国提出的合作计划 。 当年年底 , 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成功对接 , 两国开始展开紧密合作 。
和平号总重129.7吨、350立方米 , 运转在距离地球上空400千米高处 。 由于对接舱的存在 , 和平号能够直接与美国的各个航天飞机对接(亚特兰蒂斯号7次 , 发现号1次 , 奋进号1次) 。 期间 , 先后有31艘联盟载人飞船(其中1次为新型联盟TM飞船无人测试)和62艘进步号货运飞船对接和平号 ,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和平号成果丰硕 , 原计划5年的和平号任务不断延期到15年 , 却不得不面对自发射以来便埋下的隐患 , 设备老化导致的故障 , 小型火灾、对接时发生碰撞、有毒烟雾、气体泄漏、停电、温控故障等层出不穷 , 险些酿成重大灾难 。 在多重考虑下 ,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意识到没价值进一步运营昂贵的和平号 , 2000年宣布放弃 。 2001年1月27日 , 最后一艘驳接的进步号M1-5飞船抵达并对接和平号 , 没有任何补给功能 , 而是携带满了推进剂 。 3月23日和平号返回地球 , 成功坠毁在南太平洋无人区域 。
国际空间站
和平号退役前 , 苏联在规划新一代和平号 , 美国也开始计划发展自家的自由号空间站(Freedom) 。 俄罗斯独立后财力资源有限 , 经过一系列商讨后 , 二者决定把各自方案融合成一个空间站 。 1998年1月29日 , 来自美国、俄罗斯、欧洲各国、日本、加拿大和巴西等16个合作伙伴国家的代表举行会议并签署了有关空间站合作的最新协议 , 标志着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正式“启动” 。

随着和平号的陨落 , 国际空间站成为整个人类载人航天的宠儿 。 它的建设比起和平号复杂许多 , 需要的组合部分更多 , 功能要求更强 。 1998年11月 , 国际空间站第一个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在质子火箭的搭载下 , 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基地发射升空 , 2011年空间站正式完工 。
空间站重达 420吨 , 以17000迈(相当于时速27359千米)的速度每天绕行地球16周 , 109米长的空间站包括六个睡眠区域、两个厕所、一间健身房 , 而最受欢迎的地方是欧洲建造的一组凸窗 , 称作穹顶舱(Cupola) , 里面提供了360度视角 , 宇航员们能俯瞰地球上的风暴如何聚集 , 太阳如何升起 。 建造国际空间站的最终费用超过了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700亿元) 。 每年用于空间站维护和服务性飞行的成本更是飙升至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8亿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