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往事,从美苏争霸,到中国迎头追赶( 三 )


国际空间站的主体部分 , 可划分为两大块 , 即美国轨道段和俄罗斯轨道段 , 两个轨道段虽然结合在一起 , 但是由于接口不统一、动作模式也不相同 , 因此并不兼容 , 美国和俄罗斯在国际空站上的运营 , 其实是各自为政 。 美国方面有两个巨大的太阳能板 , 为整个空间站供电 , 而俄罗斯舱段 , 控制轨道位置以及飞行的平衡 。 早期国际空间站高度偏低 , 仍然存在稀薄大气分子的阻力 , 其每月轨道掉落高度大约为2千米 , 因此空间站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主动上升轨道高度 , 避免最后坠入地球提前报废 。 这个任务最开始是交给俄罗斯曙光舱段的 , 星辰号舱段接替后 , 曙光舱上的燃料箱专门供给星辰号上使用 , 总共载重量可达6吨左右 , 国际空间站一年需要消耗约7.5吨燃料 , 耗资达2.1亿美元 。 也就是说每年至少要花2.1亿美元才能保持国际空间站在轨 。


国际空间站最初的设计寿命是十五年 , 也就是2015年就该退役了 , 但由于它始终没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 而且各国当时也没有计划再建造替代用的空间站 , 所以国际空间站的退役就一拖再拖 , 现在已经拖到2030年左右了 。 这个造价已超过2000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花费不菲 , 美国每年支付的费用就不低于30亿美元 , 运营成本过高 。 NASA就希望让国际空间站退役 , 以便把更多的资源用于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乃至登陆火星;另一方面 , 随着国际空间站运营时间的持续拉长 , 各种硬件和软件出现问题的几率越来越大 , 在2021年出现了漏气、姿态偏转、误报警、避让空间碎片进入紧急状态等数次风险 , 让人不禁为之担心 。

随着近期地球区域冲突 ,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罗戈津称 , 如果俄罗斯因与西方关系恶化而退出国际空间站 , 航天局还发布了一段自制的视频 , 视频中俄罗斯的宇航员打包好东西 , 就带着俄罗斯舱段和国际空间站分离了 。 不过就算真的需要分离 , 也需要多次精密计算 , 调试多次才能慢慢拆分 。 就俄罗斯而言 , 他们之前就有退出空间站的想法 , 不排除提前散伙 。
中国空间站
上世纪90年代美国俄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开始第一阶段时 , 美国邀请了英、法、印、日、俄等国 , 但却拒绝了中国的加入 , 我国甚至愿意出钱都不行 。 美国还联合多国封锁中国的航天技术 。 2011年4月 , 美国政府相关机构正式在法案中添加了两项条款 。 法案规定称 , 美国宇航局NASA和白宫科技办公室 , 乃至任何美国航天方面组织“不得使用联邦资金同中国或中国所属公司就太空项目进行任何方式的合作或协调” , 与此同时“禁止美国宇航局接待任何来自中国官方的访问人员” 。 甚至就连中国的媒体记者 , 也完全禁止参与任何有关于美国航天的相关发布会 , 一切航天论坛与科技交流会议 , 全程拒绝中国学者参加 , 这就是著名的“沃尔夫条款” 。

这种全向的封锁反而让中国坚定了 , 在航空航天领域 , 一定要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 。 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是分三步走:首先 , 能上天;其次 , 能出舱;最后 , 建立小型空间站 。 中国建设空间站的计划也分三步走:首先 , 实现宇航员太空行走;其次 , 实现无人对接;最后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实验室 。

1999年11月20日 , 中国神舟一号飞船发射升空 , 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新阶段 。载人航天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 , 终于在2003年10月15日 , 中国第一个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 第二天成功 , 中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2011年中国又发射了第一个实验空间站天宫一号 , 2016年发射了更大的天宫二号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技术的成熟 。
中国空间站是自己建立的 , 但向全世界开放 , 并且通过《科学实验资源手册》公开了可以提供实验的设备信息 , 以及相关标准 。 未来 , 中国空间站上将会安装十三个科学实验柜 , 进行数千项实验项目 , 目前收到27个国家的项目合作请求 , 其中18个国家得到批准 , 被拒绝的9个国家就包括美国 。
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是在“打击报复” , 其实 , 我们已表示是美国的项目不符合项目标准 , 所以被拒绝了 。 如果美国的项目符合要求 , 中国将会批准其加入空间站的科学试验 。 看来 , 美国的科学家还要多多提高项目质量呦!
【空间站往事,从美苏争霸,到中国迎头追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