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吃了几千年的鱼,直到濒危,都没人知道它们的来源( 二 )


谜一般的鳗鱼
鳗鱼被人们吃了几千年 , 直到濒危 , 其实都没人知道它们的来源 , 这一直是一个谜 。 人们只知道在捕捞的季节它们会大量地出现 。 科学家也对其非常好奇 , 结果对鳗鱼进行了仔细研究才知道 , 这种生物实在是太艰辛、太厉害了 , 历经了层层阻碍最终才到达人类的餐桌 。

鳗鱼其实是一种洄游鱼类 , 也就是说它们生活的地方和它们产卵的地方实际上并不在一个位置 , 到了繁殖季 , 它们的活动便会出现巨大变化 。 人们之所以找不到鳗鱼的产卵地点 , 是因为它们走得太远了 。
科学家们对欧洲鳗以及亚洲地区的一些鳗鱼进行了仔细调查才发现 , 欧洲鳗的迁徙路线从欧洲大陆西部延伸至亚速尔群岛 , 然后向马尾藻海一直延伸出5000多公里外 。 所有的鳗鱼都表现为垂直迁徙 , 白天从浅水区域到晚上游向深水区 , 每天迁徙3~47公里 。

虽然科学家们有着详细的路线统计和时间记录 , 但鳗鱼具体在哪里产卵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 不过通过合理的假定推测 , 科学家认为鳗鱼的繁殖期在每年秋季开始 , 2月至5月开始发育 , 成年鳗鱼大约在80~170天内完成产卵迁徙 。
鳗鱼的这种生活习性即便是在洄游鱼类中也是非常少见的 , 不过这仍只是它们生活的一小部分 , 科学家们还发现鳗鱼从幼苗开始一直到完全成熟还要经历一个变态发育的过程 。

我们所熟知的银鳗其实在一开始并不长这样 , 而是一种被称为柳叶鳗的形态 。 这个形态下的鳗鱼通体透明 , 身躯扁平 , 长相十分奇怪 , 而且嘴部大开 , 却又没有捕食作用 。 那它们吃什么呢?

通过研究才发现 , 柳叶鳗的食物来源是一种被称作“海洋飘雪”的物质 , 简称海雪 。 这些如同雪花状的物质实际上是由其他浮游生物的残骸或者排泄混合组成的有机物 , 海雪从海水表层坠入海底 。

柳叶鳗的食物就是它们 , 但科学家还没有弄明白的一件事是 , 柳叶鳗是否能够消化这些物质供自己生长 , 还是这些物质帮助柳叶鳗进行合成生长 。
柳叶鳗在经过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后 , 会成长为细长的“玻璃鳗” , 这个时期的鳗鱼不再完全是透明状态 , 但还是能够看见身体内的器官 。

经过数月的生长 , 玻璃鳗终于成长为幼鳗 。 这个时期的鳗鱼已经具备了简单的猎食功能 , 小鱼小虾则是它们主要的食物 。 由于它们的生活习性主要在夜晚 , 所以在猎食活动上它们也只在晚上活跃 。
幼鳗在接下来会进行长时间的发育 , 这个时间段大概是10~14年 。 这个阶段的鳗鱼被称作“黄鳗” , 身体色素发生的变化使得它们出现了颜色变化 。 繁殖季节来临时 , 拥有繁殖能力的黄鳗会呈现出银色外观 , 只有当它们成为银鳗的时候 , 鳗鱼才会游回自己曾经的出生地 , 并进行繁殖 。

鳗鱼的基本生活属性已经弄明白了 , 那人工繁殖应该可以好好开展了吧?
鳗鱼状况岌岌可危
过去二三十年 , 鳗鱼的人工养殖并不顺利 。 人工养殖的鳗鱼从出生的幼苗开始就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 其中必须保护好它们的生存环境 , 不然很有可能就会产生畸形 。

柳叶鳗对食物和水体要求高 , 玻璃鳗容易出现畸形问题 , 好不容易成长为幼鳗的鳗鱼还要投入大把的资金继续养殖 。 终于到了黄鳗阶段 , 结果它们居然没生殖能力 。
鳗鱼的繁殖生育非常奇怪 , 只有分泌出某种激素的鳗鱼才会有生殖能力 , 而在这之前 , 鳗鱼的性别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 人工养殖的鳗鱼很多时候都是雄性鳗鱼 , 只有出现激素转化后的鳗鱼才会成为雌性 。 然而目前科学家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鳗鱼的这种变化 。

综合来看 , 人工养殖鳗鱼的成本非常高 , 而且还难以进行繁殖 , 所以每年的人工养殖鳗鱼基地都需要到野外进行捕捞 。 本来野生的鳗鱼数量就已经很少了 , 加上再捕捞 , 这就使得鳗鱼的生存岌岌可危 。
野生鳗鱼的成长其实非常不容易 , 整个幼年时期的鳗鱼除了要面临其他捕食者的威胁 , 还有可能因为潮汐作用被带至沙滩上或者岸边 , 等待它们的只有被晒干 。 过长的成长周期也使得它们在繁殖数量上没有其他物种那么多 。

另一方面 , 鳗鲡科中的淡水鳗很多都有洄游的特性 。 洄游期的鳗鱼在途径的过程中很有可能被卷入一些水电站的涡轮中 , 或者被其他工业设备杀死 。 水运、水利设施使得它们在洄游期间变得更加脆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