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35年的楼兰考古报告在苏州发现!唤醒遗珠的是考古师生情


“失踪”35年的楼兰考古报告在苏州发现!唤醒遗珠的是考古师生情


文章图片


“失踪”35年的楼兰考古报告在苏州发现!唤醒遗珠的是考古师生情


文章图片


“失踪”35年的楼兰考古报告在苏州发现!唤醒遗珠的是考古师生情


文章图片


“失踪”35年的楼兰考古报告在苏州发现!唤醒遗珠的是考古师生情


文章图片


“失踪”35年的楼兰考古报告在苏州发现!唤醒遗珠的是考古师生情


破解楼兰考古之谜有了新进展!3月21日 , 由著名西域史专家侯灿先生创作的《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在北京发布 。
这本关于楼兰古国的考古报告曾因各种阴差阳错 , “失踪”了35年 , 在侯灿学生的不懈努力下 , 最终在苏州被发现 。 这是新中国迄今唯一一次楼兰古国考古调查的详细报告 , 也是最新的楼兰考古报告 。
【“失踪”35年的楼兰考古报告在苏州发现!唤醒遗珠的是考古师生情】
“失踪”35年的档案在苏州被发现

“我太高兴了 , 老先生的心血终于没有被辜负 , 如果他还在 , 一定老怀安慰 。 ”侯灿先生的夫人吴美琳今天接受苏州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 , “这还得多感谢老先生的几位学生 , 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懈怠 , 帮助我找到了这本手稿 , 并力促它的问世 。 ”

原来 , 2016年侯灿先生去世后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宪实提及 , 侯灿还有一本重要的楼兰考古报告没能出版 。 他联系了吴美琳 , 希望找到书稿 , 吴美琳却在电话里很肯定地告诉他:家里没有这样一部书稿 。
三年后 , 孟宪实在一篇纪念侯灿的文章中又提及此事 , 表示遗憾 。 吴美琳看到文章后 , “脑子被叫醒了” , 第二天就坐车到苏州 , 把封装了十几年的纸箱全部打开 , 终于找到了那个牛皮纸袋 。

她解开缠绕的线圈 , 掏出近五厘米厚泛黄的稿纸 , 只见封面上手写着“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 , 落款是1987年3月 。 她高兴地给西安的张莉和北京的孟宪实两位教授打电话:“找到了!”
当年 , 两人退休后 , 这袋手稿随着他们从乌鲁木齐搬到成都 , 又来到苏州 , 手稿等学术资料都存放在苏州儿子家中的大纸箱里 。
“这份报告上的每个字 , 都是我当年亲手写的 。 ”吴美琳告诉苏州记者 , “已经有将近20年没人提起这本报告 , 我自己也忘了” 。

彼时 , 侯灿曾将书稿寄给过文物出版社 , 1987年11月 , 出版社回复信件 , 称赞报告纠正了前人的一些失误 , 并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资料和论证 , “我们已经列入明年的发稿计划” 。 可是来年3月 , 侯灿却又收到了出版社的退稿信 , 信中解释 , 退稿原因之一是当年即将发表的三篇文章已涵盖报告的主要内容 , 原因之二是“我社目前纸张紧缺” 。
沧海遗珠再现人间 楼兰考古之幸

看苏州记者了解到 , 报告记录的是40多年前的一次考古行动 。 1980年 , 中日合拍“丝绸之路”电视系列片 。 中央电视台邀请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建考古工作队 , 进入楼兰遗址开展考古 。 经过前一年的两次勘查 , 考古队兵分两路 , 考古所的侯灿是西路负责人 。

而在那次考古之前 , 楼兰考古研究几乎已被国外“垄断”了80年 。
19世纪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扩张 , 使得西方掀起了以寻宝为目的的“探险热” , 遗存满地的中亚和新疆成为竞赛场 。 1900年 , 瑞典人斯文·赫定首次抵达楼兰 , 收集了大量文物 , 包括珍贵的简牍文书 , 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等接踵而至 。 1931年 , 中国和瑞典共同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曾围绕楼兰遗址进行了考察 , 但遗憾错过了楼兰 。

“侯先生的考古发现 , 可能不是说有非常多的重大发现 , 但很多的细节做得非常细 , 弥补了我们以前很多所谓的楼兰之谜 。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张莉接受看苏州记者采访时说 , “这次考古对楼兰的发现在当时有三篇报告已经公开发表过 , 但只是很简单的报告说发现了什么 , 发现的过程和整个考古发掘前后的过程 , 都无法得知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