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看得见摸不着 数字藏品“入侵”现实世界
文章图片
实体藏品不仅花费巨大 , 随着时间流逝还有可能损坏、丢失 , 相比之下 , 只存在于数字世界的数字藏品价格亲民 , 并且可以永久保存 。
从新闻数字藏品、博物馆数字藏品到杭州亚运会数字火炬 , 数字藏品成为了数字文创领域的热点话题 。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 传统文创产业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
数字藏品是如何产生的?
要了解数字藏品 , 首先要了解NFT 。 NFT全称为Non-Fungible Tokens , 即“非同质化代币” 。 从技术上来看 , NFT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契约的数字化凭证 。 如现实世界购买房子会获得房产证明 , 在虚拟世界购买虚拟产品获得的就是NFT 。
当NFT遇上艺术品 , 一张图片、一首歌、一段视频 , 甚至一个头像都可以与一串代码“擦出火花” , 身价发生几何倍数暴涨 。 在过去的一年里 , 明星、大V、企业纷纷打造推出自己的NFT产品 , 数字藏品成为NFT落地最快的应用场景之一 。
在NFT基础上 , 数字藏品兼具金融性与合规性 , 是其中国化的合规发展路径 。 从概念而言 , 数字藏品由来于NFT , 是使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唯一标识确认权益归属的数字作品、艺术品和商品 , 能够在区块链网络中标记出其所有者 , 并对后续的流转进行追溯 , 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图片、音乐、视频、电子票证、数字纪念品等各种形式 。
陀螺研究院发布的《数字藏品发展应用报告》显示 , 目前 , 我国已有数字藏品企业超过200家 , 从产业链可划分为版权方、发行方、底层技术提供方以及交易平台 , 贯穿数字藏品的铸造、交易与流转完整的生命周期 。
版权方主要提供数字藏品的原始IP , 包括唱片公司、电影、动漫、电视剧等出品方 , 游戏制作方 , 自由设计师 , 艺术家等多种类别 , 位于产业链的最上游 。 发行方则主要针对数字藏品的发行 , 可以是版权方或授权方 , 通过对作品进行二次创造 , 呈现原型设计以及数字化产品 。
新闻数字藏品“破圈” 博物馆数字藏品受热捧
国内市场目前都有哪些数字藏品?
在版权领域 , 新华社、财经、解放日报、央视网均先后推出过数字藏品 。 其中 , 新华社于2021年12月24日20:00通过区块链NFT技术 , 将精选的2021年新闻摄影报道铸成中国首套“新闻数字藏品” , 全球限量发行 。 “新闻数字藏品”在区块链上拥有唯一的标识和权属信息 , 兼具特别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 首批产品预发行 11 张 , 每张限量 10000 份且全部免费 。 同时 , 还推出了仅发行 1 份的特别版本 , 奥运首金杨倩的数字藏品已定向赠予 。 该产品通过新闻摄影作品的上链 , 获取独一无二的哈希数据标识 , 实现了藏品的确权 , 收藏者也可以在至信链上进行追踪与查询 , 保证了藏品的特殊行 。
花9.9元抢购一份“太阳神鸟” , 19.9元拥有一只“东汉陶狗” , 29.9元就可以坐享一辆“秦陵彩绘铜车马·一号车”……众多博物馆也涌入数字藏品的热潮中 。 据不完全统计 , 国内已有超过30家博物馆发行了馆藏的数字藏品 。 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北博物馆、湖南博物馆、湖北博物馆等多家知名博物馆均在其中 。 今年春节 , 至少有24家博物馆发行了文创数字藏品: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特别推出虎年限定款“欢庆虎年”系列藏品 , 石虎、铜虎、铜鸟三件套像镶嵌着千载遗珍的摆件;四川博物院的东汉陶狗呆萌有趣 , 跨越千年上演忠犬追随的故事;保利艺术博物馆的虎首铜像 , 让你知道圆明园的大王究竟是谁……各大博物馆使用数字技术发布源自“虎文物”“十二生肖文物”及“镇馆之宝”的3D数字藏品 , 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 , 加入收藏行列 。 并且 , 无论在哪个平台发行 , 这些文博类数字藏品刚一上线就立刻售罄 。
作为亚运会史上首次发行的数字特许商品 , 20000个杭州亚运会火炬同款3D版数字火炬2021年9月一上线就被抢购一空;同年12月 , 三款杭州亚运会吉祥物项目运动造型数字藏品同时开售 , 同样被热情的用户“秒抢” 。 数字火炬作为一种数字化时代承载奥运精神的全新纪念形式 , 拓宽了数字火炬拥有者的群体范围 , 实现了跨时空的精神传递 。 而凭借着独特标识、永久存证、不可复制以及不可篡改的属性 , 数字火炬收藏者拥有了独一无二的亚运记忆 。 近日 , 成都举办的第31届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也上线了大运会火炬“蓉火”同款3D版数字火炬 。
“烟花”藏品用户共创元宇宙艺术作品
在消费行业 , 数字藏品的应用更加广泛 。 在海外 , LV、Burberry、可口可乐、必胜客、耐克、阿迪达斯等企业均推出了品牌NFT , 比如耐克推出Air Max运动鞋等数字版本的产品 , 在虚拟世界中抢先“占领”用户心智 。 在国内 , 伊利、安踏、特步、海底捞等企业也已入局 , 小鹏、一汽大众、欧尚、上汽荣威等汽车品牌也在加速布局 。
元宇宙领域 , 数字藏品更是涵盖了头像、艺术收藏、游戏等多个范畴 。 今年1月25日 , Aily Gallery签约算法艺术家“道龙”创作的可编程NFT艺术作品《元宇宙烟花》推出 。 用户所购买的每一份元宇宙烟花都是独一无二的 , 产品不仅是一段美丽的数字烟花视频 , 更是一个建立在区块链上 , 由用户驱动 , 调用智能合约完成的可编程交互NFT艺术作品 。 借由智能合约的可编程性 , 用户可以通过盲盒购买一个个元宇宙烟花 , 用于观赏收藏 , 或将多个烟花进行合成 , 得到全新、更高级别的烟花 。 值得关注的是 , 所有被购买的元宇宙烟花 , 将完全开放购买者所获得烟花的商用版权 , 用户可以用于任何商业活动 , 并拥有其获得的全部商业收入 。 同时 , 所有用户持有的烟花最终将被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大型数字艺术作品——《烟花宇宙》 。 每个元宇宙烟花的购买者都将成为这件作品的共同创作者 , 共享烟花宇宙所带来的部分作品收益 。
购买者Z世代居多
技术及监管层面仍存挑战
是谁在购买数字藏品?研究发现 , Z世代的年轻人居多 , 他们在各大平台上抢购一款数字藏品 , 甚至不惜花费发行价格的数倍 , 在二手平台上获得“转赠” 。 当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独一无二的收藏证书时 , 获得了极大的内心满足 。
当前 , 数字藏品同样面临风险和挑战 。 《数字藏品发展应用报告》认为 , 数字藏品在数字文创中的价值逐渐被大众接受 , 围绕其的应用案例也开始逐步落地 , 并在经济社会开始展现其效应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这一事务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 技术层面上仍存在智能合约漏洞、中心化储存等问题亟待解决 。 并且 , 纵观已发售的数字藏品 , 消费者核心聚焦于其交易的便利性及未来是否能够“升值” , 更多侧重交易投机属性 , 并不关注数字藏品是否真正具有艺术性 。 同时 , 由于在流通环节中的阻断 , 与传统藏品相比 , 数字藏品的升值能力也正遭受质疑 , 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数字藏品监管的合规不确定性 。
此外 , 以数字藏品代表的数字资产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应当赋予的财产权利尚未有定论 , 产权保护与法律规范仍未完善 。
【技术|看得见摸不着 数字藏品“入侵”现实世界】文/本报采访人员 陈斯
推荐阅读
- nVIDIA|NVIDIA宣布NVLink-C2C技术:900GB/s带宽 25倍能效PCIe 5.0
- 技术|京东方宣布f-OLED LTPO变频显示屏实现量产!
- Google|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分拆旗下量子技术部门Sandbox
- 支持|沃尔电子推出110寸105寸100寸98寸触摸一体机智慧党建解决方案
- 技术|成都双流举行校院企地创新技术推介会
- 该公司|IPO观察|汇成股份: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超7成,实控人负债超3亿元,“低学历”团队如何保证技术先进性?
- 外观|vivo 平板电脑外观曝光:配备手写笔、键盘、触摸板
- 技术|Keep春响聚焦三大运动场景 用智能技术助力全民健身
- 技术|森工光固化3d打印机的优点
- |5G区块链技术让建水紫陶有了“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