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宇宙之大 , 想一想人类的渺小 , 四千亿似乎也不足为奇 。
毕竟 , 越来越多的流浪天体也在不断地被发现 , 新西兰和智利也先后通过万有引力显微镜观察到了具有“流浪天体”特征的行星 。
随着流浪天体不断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 , 天文科学家开始对该类天体进行研究 , 并且发现 , 在流浪的天体上面竟然只有无边的黑暗 , 黎明的曙光从未光顾到这些星球上面 。
流浪天体只有黑夜的原因流浪天体之所以只有黑夜 , 没有白天 , 根本的原因在于 , 它是一颗行星 。
行星本身是不发光的 , 但是同样是行星 , 从外太空传回的照片上 , 地球就可以在暗黑的宇宙中散发着蓝色的光芒 。
这是因为地球上百分之七十一的区域都是海洋 , 由于光的折射原理 , 以及太阳光的普及 , 再加上海水本身的性质 , 多重因素作用在一起 , 才会有蓝色的地球 。
而流浪天体就是缺少了光的来源 , 以及可以折射出光的介质 , 所以才会造成星球上只有无边的黑夜 。
也正是由于不发光的这一点 , 我们的天文科学家才没有早早地发现这类天体 。
归功于科技的飞速发展 , 肉眼虽然观察不到与宇宙背景融为一体的流浪天体 , 但是天体自身还是存在着一定热量的 。
虽然这些热量的存在只有用顶级的红外线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微的变化 , 天文科学家还是发现了这类异样的天体 。
正常情况下 , 像“流浪天体”这类行星 , 如果体积庞大到一定程度 , 是有机会转化成恒星的 , 而恒星本身就是由发光等离子体构成的 。
一般我们在晴朗的夜空中看到的星星 , 比如北斗七星 , 星座星群 , 甚至在极地地区存在着的银河星空 , 本质大多数都是恒星 , 只有少数是会发光的行星 。
但是没有转换成恒星的原因 , 也有科学家推测 , 是因为“流浪天体”自身的质量太小 , 密度太低 , 不能够达到成为恒星的标准 。
因为质量最小的恒星也必须要有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八才可以 。
“流浪天体”之所以会有庞大的体积 , 得益于天体自身的流浪 , 漫无目的地漂浮会在每一天都经历着不同的地方 , 所存在的物质也就不同 。
因此 , 流浪天体可以吸收到自身上的选择也就越多样 , 质量增加的可能性也比一般的普通行星大得多 。
没有固定的轨迹 , 漫无目的的漂泊流浪 , 以及永远摆不脱的黑暗 , “流浪天体”已经很不幸了 , 但是它的归宿不是流浪 , 而是注定会走向毁灭 。
流浪天体毁灭结局成因前面提出的造成恐龙灭绝的因素之一 , 有科学家推测是小行星撞地球 , 其带来的后果是地球的生物大量灭亡 , 和小行星自身的毁灭 。
而两个天体相撞 , 可以是一个行星毁灭的原因之一 , 也可以是“流浪天体”的毁灭因素之一 。
但是这种撞上地球的情况的发生概率 , 几乎是不可能的 。
对于大部分的“流浪天体” , 造成它们毁灭结局的元凶 , 追根到底 , 是流浪天体自身存在的原因 , 那就是流浪 。
因为没有固定的运动轨迹 , 所以四处流浪的流浪天体经常会不小心闯入别的恒星系统的运动轨道 。
就拿八大行星来举例子 , 假设流浪天体闯入了这个以太阳为中心环绕着的恒星系统 , 就算侥幸没有和八大行星的任何一个星体发生碰撞 , 成功闯到了太阳周围 , 也会因为太阳的高热量而受不住 。
最终整个流浪天体就会崩溃 , 结局就是毁灭 。
如果没有侥幸 , 撞上了八大行星中的小行星带 , 那最后的下场也是逃不过毁灭的 。
况且 , “流浪天体”本身就缺少万有引力的维系 , 更不用说 , 可以拥有保护自己星体的引力场了 。
这好比蚌失去了坚硬到可以抵御外敌的外壳 , 只剩下柔软的身体暴露在充满危机的外界 。
“流浪天体”也许可以在流浪时不误入宇宙中的恒星系统 , 也可以避免撞上小行星带 。
但是宇宙中的不稳定因素随时随地存在 , 几乎所有天体都是无时无刻运动着的 , 更不用说在宇宙中快速飞行的陨石了 。
无论如何 , “流浪天体”在形成的那一刻起 , 自身带有的特性就已经注定了毁灭的结局 。
这个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
相比之下 ,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 是如此的幸运 。
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得以栖息在能够孕育生命的地球上 , 更是有幸 。
推荐阅读
- “造假教父”方兴庆:带领全村靠造假脱贫,警察找上门也没办法
- 工地捡废品捡到商代青铜樽,主动上交,奖励:3000元
- ATP荧光检测仪检测医疗药品微生物含量
- 绕恒星运行时间为π的行星!多么有趣的巧合,一起来看看吧!
- 圆明园焚毁后难复原,被毁150多年后,废墟中竟发掘出5万余件文物
- 假面骑士真骨雕新品ooo永恒结婚鸟预告恐龙联组:终究是错付了
- 2005年,一个小伙在拍卖会上用9万元买下寒酸藏品,却价值1.3亿元
- 年轻小伙带“萝卜”参加鉴宝,专家:可以捐献或收藏,不能出售
- 袁永熹和叶公超:丈夫爱上堂妹,她潇洒离家40年,他晚年孤独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