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使用电子作为催化剂!中科院外籍院士,为新材料创制奠定基础( 二 )


焦阳的同事在实验中发现 , 在分子识别这一步 , 如果使用金属锌作为还原剂 , 就能轻松实现 。 而一旦将锌换成铜 , 虽然也能还原产生自由基 , 但完全不会发生识别 。 大家认为 , 这很可能是个催化过程 。 不过 , 有人觉得金属表面有特别的效应 , 自带催化属性;有人觉得金属锌的还原性更强 , 将自由基“过度还原” , 从而实现了某种催化 。
阶段二:细心求证 。
焦阳对这个奇特的现象很感兴趣 , 决定仔细探索 。 一系列的控制实验做下来 , 他发现“过度还原”假说很可能是对的 , 但距离完全证明这一猜想还远远不够 。 为尽快得到确切答案 , 他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制备两份样品 , 一份被“还原得恰到好处” , 另一份则在此基础上 , 轻微地过度还原 , 通过比较这两份样品中分子识别的速率 , 就可以判定“过度还原”是不是决定性因素 。
至此 , 问题转化为:如何制备一份“还原得恰到好处”的样品?为此他尝试过多种方法 , 最后发现只有在精确的工作电压下进行电解才能恰到好处地还原 , 得到所需样品 。
筹备3个月后 , 终于迎来了一次关键性实验 。 在新制备的样品中 , 当两种自由基混合以后 , 10个小时之内依然没有发生识别;然而 , 如果向样品中加入4%的微量还原剂 , 达到“过度还原”的效果 , 分子识别就会迅速启动 , 并在70分钟之内达到平衡态 , 速率加快了640倍 。 而多加一点(8%)还原剂 , 分子识别进行得更快 , 不到10分钟就能完成 , 速率加快了3200倍 。

图|筹备了3个月的关键实验 , 让焦阳确认了神奇的催化现象(来源:Nature)
确认了催化现象以后 , 他很快踏上阐释催化机理的征程 。 为了表征催化中间体 , 焦阳将原本自动进行的催化过程拆解成多个步骤 , 并借助光谱学手段成功观察到催化中间体的形成及其后续转化 。
仅有光谱证据还不够 , 催化体系物种繁多、互相牵连 , 想要将中间体分离出来 , 获取更详细的结构信息 , 非常困难 。 为解决该问题 , 他设计并合成了一种与中间体核心单元类似的模型分子 , 该分子是机械互锁结构 , 能将复杂的超分子体系简化成结构明确的单分子体系 。
借此 , 他测得了模型分子的光谱信号、电子顺磁共振信号以及单晶结构 。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催化中间体的结构特征 , 为催化机理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 机理研究的另一项重要手段是量子力学计算 , 为此焦阳和国际知名计算化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材料与工艺模拟中心的威廉·戈达德(WilliamA.Goddard)教授合作 , 历时一年 , 从理论层面确认了催化过程中活化能的显著降低 , 并揭示了两条共存的催化路径 , 从而为机理的准确性再加一层保险 。

图|历时一年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 确保了机理的准确性(来源:Nature)
阶段三:提炼升华 。
对于任意一个催化过程 , 首要的问题是:催化剂是什么?这让焦阳联想到2014年NatureChemistry上的一篇综述文章 , 标题为《电子是一个催化剂》(Theelectronisacatalyst) 。 没错 , 真正的催化剂不是某种特定的分子 , 而是电子 。 事实上 , “电子催化”的思想在合成化学中早已被广泛应用 , 但从未有人设想过电子也可作为分子识别和自组装过程的催化剂 。 基于此 , 论文的主旨和题目得以确定:电子催化的分子识别 。
不过 , 科学界常常有这样的声音:“没人做过的事情 , 并不意味着重要 。 ”于是焦阳进一步拷问自己 , 电子催化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吗?他的总结是:内核越简单 , 外延越广阔 。
一种催化模式想要获得广泛的使用 , 其基本要素一定要足够简洁 , 原理也要清晰明确 。 电子催化恰恰是这样一种简单、通用的方法 。 尽管本文中只展现了一个例子 , 但运用类似原理可以很容易设计出更多的“电子催化自组装”体系 。
此外 , 电子是无处不在的 , 向体系中引入电子的操作 , 不仅可用化学试剂来完成 , 还可借助通电、光照或施加机械力等多种不同渠道来实现 。 这些与外界刺激的互动能力 , 都是构筑智能新材料的契机 。

图|从电子催化的化学反应到电子催化的分子识别(来源:Nature)
根据现有体系的特点 , 焦阳在论文中重点展示了两项电子催化的优势:其一 , 只要还原电位适合 , 理论上任何化学还原剂都能承担电子催化的引发任务 。 他检验了10种试剂 , 其中包括活泼金属、金属配合物、有机小分子等 , 发现它们都能启动分子识别 , 而且加速效果几乎相同 。 以往的催化组装手段 , 非常依赖催化剂的具体结构 , 而电子催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种“结构依赖” , 从而提高了方法的实用性和兼容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