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配就意味着死亡,你吃到的雄章鱼几乎都是处男身( 二 )


其中的雄性船蛸在交配一次之后 , 过不了多久便会死亡 , 雌性也是紧接其后 。
当然 , 以上所说的是章鱼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 , 而对一般章鱼来说 , 它们与船蛸的交配方式似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 但又有所不同 。

无论是独自生活还是聚居在一起 , 每只章鱼一生中总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寻找交配对象 , 但对它们来说 , “谈恋爱”又似乎是一件“不着急”的事情 。
在雄性章鱼的八条腕足当中 , 其中有一只专门用来交配 , 所以也叫交接腕 , 这是一只特殊的超长触角 , 能够将自己的精液远程运输出去 , 雄性章鱼的交接腕中还有一个中央凹槽 , 可以用来容纳被称为精囊的精子包 , 另外 , 科学家们在它们的交接腕的顶端部分还发现了一种类似于海绵体的组织 , 和哺乳动物的阴茎非常相似 。
这条腕对雄性章鱼来说极其重要 , 是雄性章鱼的命根子 , 但由于雄性章鱼在打架的时候都试图扯掉对方的交接腕 , 所以平日里雄性章鱼都会将这只腕蜷缩起来 , 在交配时才会展开 。

交配时 , 雄性章鱼会伸出这只携带着精子的交接腕 , 将精子注入到雌性章鱼的小输卵管当中 , 这是雌性章鱼专门用来储存精子的地方 , 以备不时之需 , 章鱼之间的交配是一个所需时间较长的过程 , 通常来说需要1~2个小时 , 而对于巨型太平洋条纹章鱼来说 , 所需时间可能更长 , 往往都是四个小时起步 , 甚至会往上延伸更多 。
当雌性章鱼感受到周围环境安全到足够使自己产卵之时 , 排出来的卵子便和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 最终繁育出生命 。
一般而言 , 雄性章鱼一生中只有一次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机会 。雌性章鱼在产卵以及孵化的过程中 , 一般不会再进食 , 所以在交配完之后 , 雄性章鱼很有可能会被雌性章鱼吃掉 , 以满足自己在产卵过程中所需的养分 , 不至于提前饿死 , 因此 , 部分雄性章鱼在交配时也会选择同雌性章鱼保持一定的距离 , 以避免自己被吃掉 。
【交配就意味着死亡,你吃到的雄章鱼几乎都是处男身】
保持距离可能也逃避不了被吃的现实 , 因为雌性章鱼也很聪明 , 比如研究员观察水箱中的章鱼时 , 发现一对章鱼夫妇有时会坐在同一个卵巢里共享食物 , 由于雌性章鱼的体型往往比雄性章鱼更大 , 所以她们经常会将雄性章鱼包裹在自己的腕之间的皮肤网当中 , 章鱼可以在一团混杂的腕中交配 , 通过吸盘紧紧贴在一起 , 有时雄性章鱼在交配时还会喷出一股墨汁 , 这种看似亲近甜蜜的状态 , 也毫不影响雌性章鱼在交配完之后吃掉雄性章鱼的行为 。

当然 , 逃过被吃命运的雄性章鱼也逃不过即将到来的自戕 , 完成交配 , 甚至有些已经丢掉生殖器官的雄性章鱼 , 可能会立马遁入所谓的“贤者模式” , 这是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 , 大多数的雄性章鱼都会选择绝食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 而有些更极端雄性章鱼 , 则可能通过不断的疯狂的蚕食自己的身体 , 选择这种“自杀”的方式来与它们的世界告别 。
所以 , 我们能够吃到的雄性章鱼一般都是处男身 , 因为已经不是处男身的雄性章鱼很快就会走向死亡 , 我们无法再见识到它们那种鲜活的状态 。

雄性章鱼的这种行为 , 也让诸多的科学家捉摸不透 , 由于人类与章鱼之间无法进行沟通 , 所以我们也不清楚:
雄性章鱼的自戕行为到底是世代遗传下来的基因所开启的“自毁模式” , 还是这些章鱼爸爸为了保护自己的后代 , 避免“同类相食”的属性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一种善意举动呢?
当然 , 我们可以单纯地将雄性章鱼的这种行为理解为刻在骨子里的“父爱” , 但对雄性章鱼来说 , “母爱”同样也很伟大 。
交配完的雌性章鱼会尽全力寻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产卵 , 而在这个过程中 , 她们也开启了绝食模式 , 所以不要再责怪雌性章鱼为何会吃掉雄性章鱼 , 如果没有雄性章鱼的“自我贡献” , 或许它们的后代也会伴随着母体的死亡而死亡 。

雌性章鱼在产卵和孵化的过程当中除了会时刻注意天敌的动向之外 , 还会不时地给幼卵进行表面清洁和补充氧气 , 雌性章鱼一次可以产下数10万枚卵 , 其中能够幸存下来的就得看后天的运气了 , 如果我们对比雌性章鱼幼崽孵化前后的状态 , 可以发现她们的体重至会减少50%以上 , 而当雌性章鱼孵化出来之后 , 这也预示着雌性章鱼的寿命即将走向终点 , 用不了多久她们也会“相夫”而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