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本文系募格课堂撰写 , 参考来源:Retraction、生物学霸、每日视点新闻、豆瓣等
博士群体中 , 总有些人能做出意想不到的“迷惑”行为......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博士生 Nobuhiko Mitoma 等人于2019年6月26日 , 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Living annulative π-extension polymerization for graphene nanoribbon synthesis”的研究论文 。
图源:Nature
时隔1年多 , 2020年11月25日 , 该文章被撤回 , 主要原因是结论无法重复以及原始数据不能获得 。 由此牵引出 , 博士生 Nobuhiko Mitoma 参与研究的另外2篇论文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及 JACS 的文章也由于涉嫌伪造数据 , 均被撤回 。
随后 , 日本名古屋大学启动了诚信调查 , 发现这名博士生长期且不断地伪造数据 , 甚至为了破坏证据 , 他扔掉了属于实验室的 MacBook Pro 笔记本电脑(市场价值人民币1万元以上) 。
通过日本名古屋大学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这位博士生 Nobuhiko Mitoma 在日常做实验的过程中 , 既没留下电子的实验记录 , 也没有原始的实验记录本 , 而是使用实验室共用的 Mac 笔记本 , 将数据保存在dropbox(一个云端储存网站)上 。 因为被通知要接受调查 , 他直接想到扔掉电脑 , 就无法证明是自己造假了
图片来源:名古屋大学报告截图
最终 , 他这样的迷惑行为 , 依旧无法掩藏自己造假的事实 , 3篇论文终被撤稿 。
【迷惑!博士生发Nature造假,为了掩饰,直接把一万多的电脑扔了】不仅如此 , 校方表示 , 文章的共同作者虽未参与造假活动 , 但其也有责任对这位博士生的行为进行监督 , 因未能很好地起到自己应有的责任也被警示 , 也是造成这一学术不端事件的间接原因 。
图片来源:名古屋大学
细数博士人群的迷惑行为
1.博士连续6次向同事投毒 , 想让他休息一下
日前 , 网友曝光了一化学博士的恶劣事迹 , 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 这名博士孙某因为觉得同事给他安排的工作太多了 , 每天工作10 个小时以上太累了 , 就通过连续6次的投毒方式 , 想让他多休息一下 。
据悉 , 这位博士用一种叫做叠氮化纳(NaN3)的剧毒试剂向同事投毒 , 每次投毒还会用天平进行精确的称量 , 控制投毒的分量 。
孙某一共给同事投毒6次 , 前几次大概每次0.2~0.3g , 用天平精确称量 , 但最后一次投毒的剂量超出了6倍左右!这个量 , 已经是在致人死亡的边缘试探了 , 也是因此 , 后期法庭认为孙某应当承担犯故意杀人罪的法律责任 。
然而 , 孙某在法庭上还辩称 , 「人没死 , 就不构成故意杀人」 。 法官再三强调 , “不致人死亡 , 不等于不判故意杀人罪 , 这个误区一定要解开” 。
这名博士的恶劣行迹被发现 , 还是通过被害人小李的女友察觉出了不对劲 。
经由小李描述 , 自己是一个非常有上进心的人 , 因为对化学感兴趣一路读到了博士 , 毕业后又顺利进入长春一家比较权威的研究所工作 。 起初自己充满了干劲 , 做出了令同事艳羡的成绩 , 过了一段时间却发现自己经常头晕、无力 , 直到也是从事化学专业研究的女友来单位看他 , 发现小李的水有异常 , 似乎比平常喝的水黏一些 , 于是他对水进行了检测 , 发现水里溶了叠氮化钠 , 这不禁让人后继发凉 。
为了搞清是谁在背后搞事情 , 于是小李在办公桌和水杯处安了秘密摄像头 , 就拍到了戴着防毒面具来投毒的博士孙某 。
推荐阅读
- 《Nature》:免疫疗法+mRNA技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并防止复发
- 首次使用电子作为催化剂!中科院外籍院士,为新材料创制奠定基础
- 柔性电子女神,鲍哲南院士今日再发Nature!
- 撒哈拉沙漠究竟有多深?如果挖光沙子,底下有什么?
- 美国重返月球计划启动?登月火箭即将首飞,或在2029年登陆火星
- Nature 年度技术 生命科学下个风口:空间多组学技术(上)
- 人必须重视心灵层面,其它都是短暂的。
- 在自然界中,空中和水生动物的代谢成本有显着差异
- 哈勃望远镜拍到距离地球4800万光年星系,宛如“眼睛”凝视着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