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墓出土一具女性骸骨,骨盆被牛角刺穿,专家:死因更残忍( 四 )



一边是爱民如子的部落首领 , 一边是在乱葬岗中发现的累累白骨 , 只是在此之前 , 谁又知道埋葬在这些传唱了千年的故事之下的无数尸骨?
并非是古人刻意地掩盖了事实 , 真实的上古时代便是这样一个分裂的时代 , 在文明诞生之前 , 任何一种生物想要生存 , 就只能遵守弱肉强食的法则 , 在这样的法则之下 , 所有的生灵都必须杀戮 , 杀戮才能得到资源 , 这当然也包括人类 。
但是在这样的杀戮之中 , 人类又进化出了使用工具的本领 , 面对比自己强悍的动物 , 人类可以使用工具将其击倒 , 抱团群居和使用工具的本领最终将人类推上了食物链的顶端 , 使人类脱离了动物意义的范畴——在物种与物种之间 , 人类已经不需要争斗 。

脱离了生存危机的人类开始向往文明 , 于是人们开始选择自己部落的首领 , 创建城邦和道德 , 逐渐建立出国家和政府的概念;然而在人类这个族群自身 , 又依旧遵守着弱肉强食的规则 , 没有地位的人便只能身为奴隶 , 地位等同于牲畜 。
这就造成了上古时代的分裂 , 一面是宣扬道德和仁义的贵族 , 一面是因祭祀或战乱被坑杀的奴隶 。
当时的人们有多向往先进的文明 , 对待敌人和奴隶的手段就有多残忍 , 又由于当时的人们信奉鬼神 , 喜欢靠着占卜的结果做决定 , 由此许多奴隶也同牲畜一起 , 被划分到了祭品的行列 。

是因为贵族们太过虚伪么?并不是 , 只因为在当时的他们眼中 , 奴隶甚至不能算是一个人 , 当时的部落首领确实爱民如子 , 但这个“民”显然不包括奴隶 。
但是不论什么文明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矛盾而分裂的阶段 , 后人很难评说其中的对错 , 后来者唯一能做的 , 就是为这些无辜的死者表达自己的哀思 , 将这些尸骨妥善地保存和安葬;人们只能庆幸:在这个新的时代 , 没有人是任人宰割的奴隶 。

后记:陶寺遗址发现的意义陶寺遗址的发现震惊了海内外的学者 , 不仅因为其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和人类尸骨 , 它规划有序的城市、豪华的宫殿和坚固的城墙还让人们意识到在几千年之前人类文明便已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地高度 。
尽管那个时代是一个血腥与礼法并存的时代 , 但是人们可以确定 , 四千多年前的人们已经拥有了智慧 , 这种智慧让他们发动战争 , 修筑城邦 , 最终建立起国家和政治的概念 , 让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
最终 , 考古学家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八个“最” , 它们分别是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最早的文字、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世界上最早的建筑材料、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史前中亚最大的城址、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 。

历代考古学家将自己对陶寺遗址的研究整理出来 , 经过多次的编纂与修改 , 最终在2015年成功出版了一本名为《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的书籍 , 该书于2015年12月12日正式出版 。
书中记载了专家们呕心沥血得出的成果 , 其中早期王级大墓的奢侈豪华和80%空无一物的平民坟墓形成鲜明的对比 , 人们不仅能感受到那个时代鲜明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的分化对立 , 四千年前的人们 , 便已经拥有了许多社会性问题 。
2020年 , 由于疫情的缘故 , 陶寺遗址禁止向游客开放 , 但是专家们对其的研究并未停止:2020年9月 , 陶寺遗址考古工作正式启动 , 11名考古专家和30多名工人参与了这次的考察活动 , 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 , 对着这片遗址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发掘 。

然而本次发掘并没有取得巨大的成果 , 工作人员们可以说是空手而归 , 不过对于考古来说 , 取得这样的结果也是很正常的 , 只有不断地失败再坚持 , 人们才可能从废墟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
2021年 , 陶寺遗址入选成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该遗址还被列为了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十四五”时期的大遗址名单 , 陶寺遗址在考古学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

同年 , 考古队员对陶寺遗址再次展开了发掘和研究 , 并对从前的资料再次进行了整理 , 最终初步确定了陶寺遗址的建筑规模、堆积方式、所成年代等一系列信息 , 这次发现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中国早期文明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带来了重大意义 。
2022年1月11日 , 山西考古博物馆举办了第二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 , 与会者通过现场投票的方式 , 最终评选出了6个“2021年山西重要考古发现” , 其中陶寺遗址的名字赫然在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