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观测模块与对地观测模块?
为服务上述任务 , 国际月球科研站配置了工程作业机器人、智能迷你漫游机器人、飞跃式机器人、地月往返运输模块等一系列标准化的操作工具 。
智能迷你漫游机器人
飞跃式机器人继承嫦娥七号飞跃式探测器 , 地月往返运输模块继承自嫦娥五号探测器 , 智能迷你漫游机器人则是一种高机动性的爬行巡视器 。
飞跃式机器人
为扩大国际月球科研站的朋友圈 , 我们为该站的建设与运营准备了5套合作模式 , 分别是空间任务级合作、空间系统级合作、分系统级合作、设备级合作、地面段及应用级合作 。
举例来看 , 鹊桥中继卫星搭载的荷兰低频射电探测仪、嫦娥四号着陆器搭载的德国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的瑞典月表中性原子探测仪等都属于“设备级合作” 。 嫦娥七号与月球-26号之间的中继通信协作则属于“空间系统级合作” 。
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了瑞典研制的中性原子探测仪?
随着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的推出 , 响应的国家也越来越多 , 甚至欧空局也开始认真讨论加入事宜 。
到2035年国际月球科研站将全面建成 , 之后就将进入“勘、建、用”的第三步“用”的阶段 , 在此期间并不意味着该站规模的固化 , 而是会根据任务需要不断扩充规模 , 预计到2036-2045年间 , 将有望建成更大规模的综合型月球基地 , 实现人类长期驻留 , 并进行全面、大规模的科学探测、技术试验与月球资源开发利用 。
国际月球科研站“人机协同探月”
那么 , 这是否意味着我国载人登月也需要等到2035年之后呢?非也 。
昔日阿波罗载人登月之所以难以为继 , 就是因为缺乏行稳致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每一艘阿波罗登月飞船只能在月面停留数天 , 而阿波罗登月工程科学成果的获得又只能通过载人登月得以实现 , 持续的高投入高消耗注定无法长久 。
阿波罗计划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成功的登月任务:阿波罗17号
我国主导发起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则顺应了长期持续探索月球的新需求 , 而载人登月在这一战略需求下则早已不是“目标” , 而成为了“人机协同探月的手段” 。
虽然我们还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载人登月计划 , 但明眼人都知道 , 关键不在于你说什么 , 而是做什么 。
921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
当前航天科技一院正在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 , 目标是到2026年前后具备载人飞行能力 , 该火箭采用三级半构型设计 , 地月转移轨道运力不小于27吨 , 与大洋彼岸的SLS太空发射系统火箭运力旗鼓相当 , 完全具备实施载人登月任务的能力 。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前年服务深空载人任务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也已经成功完成首飞任务 , 载人登月舱也在研制之中 。
服务载人登月的关键装备即将陆续到位 , 载人登月能力的具备自然就是水到渠成 。
航天科技一院首席总设计师姜杰近日更是明确表示: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研制将使我国具备2030年前载人登陆月球的能力 。
载人登月不再是目标 , 而是更大规模探测月球的手段 。
由此可见 , 我们选择的是载人登月能力建设与国际月球科研站双线并举的发展路线 , 当后者具备一定规模之时可增设生命保障模块 , 届时航天员就可以参与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与运营 , 进而实现人机协同探月的高效低成本发展模式 。
谈到这里 , 笔者替读者朋友对国际月球科研站提出两个问题:
1.作为国际月球科研站的主要参与方俄罗斯 , 如果他们力有不逮 , 又该怎么办?
2.国际月球科研站由谁主导?
国际月球科研站?
先看第一个问题 , 基于当前全球格局来看 , 俄方发展受限已经是肉眼可见的趋势 , 但是我们要知道 , 现在已经是2022年了 , 正所谓西边不亮东边亮 , 他们所遭遇的一切封锁都可以在我们这里找到新的出路 , 而且我们也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去帮助他们实现既定的发射任务 。
至于第二个问题“谁来主导” , 我们强调这是“国际月球科研站” , 正如NASA主导的“国际空间站”一样 , 大家都可以冠名“国际” , 然而“主导权”不是谈判谈来的 , 更不是索要就能要来的 , 而是“能者居之” , 也就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 所以完全不必担心主导权被稀释或流失 , 因为这对于我们而言根本不是问题 。
推荐阅读
- 巨齿鲨:关于有史以来最大的鲨鱼的真相
- 2.5亿年前“芯片”化石被发现,难道地球文明在不断循环?
- 元宇宙资讯|长安在元宇宙中招聘,网龙在元宇宙中上班
- 5800万年前地球的一次高烧,孕育出世上最大的蛇,以巨鳄为食!
- 交配时成了琥珀,4100万年后还被围观?真是史上最尴尬的事
- 地球自转速度突然加快,一天已不足24小时,这意味着什么?
- 国外专家称发现“外星人”,在国际空间站附近漂浮,到底是什么?
- 《宝可梦》来源与生态:广泛存在于地质中的多刺菊石兽一家!
- 我们的祖先真的来自非洲吗?那人类究竟是怎么进化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