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和生活了355天后 , 美国宇航员范德黑终于在美国东部时间3月30日上午 , 如愿以偿地踏上“返乡”之旅 , 与他同行的还有另外两名俄罗斯的宇航员 。 经过4个小时的飞行 , 返回舱降落到哈萨克斯坦德泽兹卡兹干镇东南140公里左右的大草原上 。 至此 , 美国宇航员范德黑打破了美国宇航局斯科特·凯利此前保持的340天的纪录 , 成为美国在太空中单次工作和生活最长的宇航员 。
【美国宇航员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为什么返回舱落地时着火了?】
在美国NASA网站上 , 公开了返回舱降落的视频 , 在视频中 , 我们可以看到返回舱在降落伞的保护下 , 缓缓地下降 , 过一会儿在画面中出现了直升机盘旋的身影 , 标志着救援人员已经定位到返回舱 。 当返回舱接触地面以后 , 地面腾起了一团尘土 , 瞬间将返回舱包围 。 待尘土散去之后 , 我们会发现返回舱燃起了火苗 , 难道返回舱着火了吗?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 , 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俄罗斯的联盟号宇宙飞船 , 是如何将3名宇航员接回地球的 。 首先第一步 , 3名宇航员进入联盟号宇宙飞船并准备妥当之后 , 联盟号与国际空间站取消对接 , 开启返程之旅 。
第二步 , 联盟号飞船随后进入地球轨道飞行 , 不久开始点火 , 使飞船开始减速为穿越地球大气层做准备 。
第三步 , 联盟号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降 , 这个阶段飞船还并未真正进入大气层 , 通过不断的姿态调整 , 也就是选择合适的再入姿态角 , 时机成熟以后 , 通过爆炸螺栓使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 , 位于飞船中段的返回舱脱离出来 , 将搭载宇航员回到地球 。
第四步 , 三名宇航员在返回舱内穿越大气层 , 在此期间 , 运用半弹道式的方式 , 就像“打水漂一样” , 经历进入大气层、踏离大气层、再入大气层的阶段 。 随着高度的不断下降 , 空气的密度越来越高 , 返回舱与空气的摩擦越来越剧烈 , 返回舱底部的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 , 当下降到一定高度以后 , 返回舱就会将被因高温高压所形成的等离子体包围 , 这段时间与地面将失去联系 , 进入“黑障区” 。 宇航员在返回舱内要紧紧贴在减震椅上 , 并承受着大约5个G的重力加速度 。
第五步 , 当穿越“黑障区”之后 , 返回舱继续以高速坠落 , 当它的轴向过载达到规定的相应指标时 , 返回舱便自动开启装置提供一定的升力支持 , 使返回舱的过载不会超出宇航员身体的承受范围 , 否则宇航员的身体将会面临不可想象且不可挽回的伤害 。 同时 , 通过这种升力的控制 , 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返回舱的运行轨迹 , 从而确保坠落目标与既定位置尽量吻合 。
第六步 , 当返回舱的高度进一步降低以后 , 由于空气密度进一步加大 , 空气的阻力与返回舱受到的重力基本保持平衡 , 返回舱开始做匀速运动 , 这时候的速度大约为每秒200米 。 当返回舱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时 , 其着陆系统开始启动 。
第七步 , 在着陆系统启动以下 , 在适当的时机 , 返回舱便会打开降落伞 , 同时返回舱底部的隔热层被抛掉 , 以减少重量 , 在降落伞的牵引下 , 返回舱的降落速度进一步降低 。
最后一步 , 在距离地面大约1米左右的时候 , 返回舱的反推发动机开始点火 , 给返回舱提供一个反推力 , 返回舱的下降速度最终最到每秒6米左右 , 并以这个速度与地面接触 。
以上八个主要“步骤” , 是空间站返回舱回到地球的主要过程 , 不但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返程时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 我国近年来实施的嫦娥探月返回舱、天宫空间站载人返回舱应用的也是这种方式 。
推荐阅读
- 金木水火土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其先后顺序是什么呢?
- 三俄美宇航员由空间站返抵地球
- 中国首位女宇航员刘洋返回地球后,为何音讯全无?后来去了哪里?
- 美国计划2040年将人类送上火星,火星真的可以生存吗?
- “天宫”空间站如何处理垃圾?尿液经过处理后,直接就可以喝!
- 美宇航员确定搭俄飞船返航!空间站另外3名美宇航员该怎么返航?
- 国际空间站传回的影像中,发现海上出现神秘立方体
-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接触过月壤,这是怎么回事呢?宇航员返回地球需要隔离吗?
- 被遗忘在太空的宇航员:在太空漂泊近一年,还没回地球国家就没了